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古代诗歌鉴赏4-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解和政治倾向等。这一观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旨的概括;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本考点既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又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一、概括内容主旨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提问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例1(20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试概括这首词的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作答:①确定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可知,此诗可归入“建功报国”类,具体来说是报国无门的悲伤。②具体分析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如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等可作为分析的内容。③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答案】这是一首渴望建功立业之作。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等表达了对昔盛今衰的悲慨。本诗表达了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例2(2008·四川非延考区)阅读下面的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题目: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从归隐角度.....分析这首元散曲的内容层次,首先理解诗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1.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2.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3.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二、分析思想情感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该句(联)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简析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4)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5)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例3(2013·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题目: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解析】考查对词人思想感情的分析。要读懂词的大意,并能了解一些词人的经历。简单的做法就是分析词中所用的意象。如词借“柴扉”“白鸥”“钓船”“鳜鱼”等意象,表现出词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仕途的坎坷,内心的苦闷完全抛诸脑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退隐后的那种淡泊悠闲、寄情于山水的心情。【答案】词人通过“柴扉”“白鸥”“钓船”“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例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一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指的是作品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写景抒情类的诗歌,诗人通常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如本题中,作者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对周遭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之情。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答案】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答题要领解答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类题目时,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1)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情感。我国的古代诗歌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题材内容。某一种诗歌题材,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如送别诗大多表达离别双方的感伤之情,田园诗往往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向往之情,也借此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咏史怀古诗往往借凭吊古迹、思慕古人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2)知人论世,把握思想感情。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是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抱负等的流露。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熟悉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等,对考生准确把握与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3)紧扣题目,把握思想感情。有些诗歌的题目,不仅交代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且直接透露了诗歌的创作缘由和思想情感。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题目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更直接点明了事由——“怀辛大”,其中一个“怀”字,就已经点明了诗歌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因此,考生在阅读诗歌时,必须对题目保持足够的“敏感”,从而根据题目透露的信息准确把握和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2.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内容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第三步,挖掘深层内涵。体会诗歌言外之意,意外之情。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三、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之一。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提问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例5(20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解析】本题选取了一首宋词作鉴赏材料,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诗词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注意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印证,而不只是空洞地下结论。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如结句所表达的,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驰骋吧。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例6(20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题目: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解析】本题考查对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只能答不矛盾。【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合作探究课时高考调研新课标版·高三语文习题课1.答题要领(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
本文标题:古代诗歌鉴赏4-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2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