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
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1.蠡()2.钟磬()3.枹止响腾()4.栖鹘()5.磔磔()6.石穴罅()()7.有大石当中流()8.chēnghōng()如钟鼓不绝9.kuǎnkǎn()tāngtà()10.yì()断11.dài()与余同12.至莫夜月明()13.汝识之乎()14.周景王之无射也()二、解释加黑词的含义。1.是说也,人常疑之()()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自以为得之矣()4.所在皆是也()5.而此独以钟名()()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8.空中而多窍()9.与风水相吞吐()10.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11.此世所以不传也()12.自以为得其实()13.舟行适临汝()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向何义。A.不知其浅深()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毫无动静()E事无大小,悉以咨之()F.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四、在下列各组加黑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1.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C.微波入焉D.有窽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A.《水经》云:B.盖大苏泛赤壁云C.云是当为何伯妇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E.水面初平云脚低F.世皆谓之天门云()3.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客初至,不冠不袜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F.至莫夜月明()4.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D.虽欲强聒,终必不见察E.明察秋毫()5.A.如乐作焉B.兵精足用,英雄乐业C.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E.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6.A.噌吰如钟鼓不绝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C.佛印绝类弥勒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H.今杀相如,绝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五、请分别找出与例句中加黑词活用方式相同的句子,并指出活用的词。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D.枹止响腾,余韵徐歇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F.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例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六、请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C.得双石于潭上D.此世所以不传也与1.“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有与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式相同的有与3.“子何恃而往”句式相同的有与4.“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有七、翻译下列句子,再指出每句的宾语是什么,位置有什么变化,最后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1.古之人不余欺也2.微斯人,吾谁与归3.何陋之有4.唯奕秋之为听5.子何恃而往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7.唯利是图位置的变化共同点和不同点八、本文作者对石钟山的命名,侧重从声音方面来考查,所以用了大量象声词和其他表现听觉的词,请各举五例,并分别说明表现的是什么声音。象声词其他表听觉的词九、填空。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看法,郦道元认为________李渤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这样看的,他的根据分别是、2.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_______第二个原因是3.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4.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5.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在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十、阅读下列三段文字,回答问题。(甲)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曾国蕃《石钟山名考异》)(乙)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最上层,则昏暗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舟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亦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清·彭雪琴所见,记在俞樾的《春在堂随笔》中)(丙)石钟山现属江西湖口县,是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位于双钟镇南端,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位于镇北端,滨临长江口的,叫下钟山,二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构成石钟山的石灰岩,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CaCO3),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CO2)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溶洞特别发育。《石钟山志》云: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石钟洞系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水位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音激荡,这便是石钟山和石钟洞之所以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摘自《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湖口石钟山》)1.请为甲文加标点。2.解释乙、丙文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1)烛()(2)蛇()(3)滨()(4)穷()3.为乙文中红字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A.还是经过了它的门,只是没有进屋子。B.经过它的门前,但还是未进去看过。C.尚且经过了它的门前,而且未深入到房屋里。D.像经过它的门前,但是未进入房屋里一样(没有看到真实情况)。4.关于石钟山的命名,三文说法不尽相同,请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1)甲文认为理由是(2)乙文认为理由是(3)丙文认为5.根据《石钟山记》和以上摘选的三段小文,目前对石钟山的命名有三种看法,一是以命名,代表人物有;一是以命名,代表人物有;一是以命名,如。答案一、1.lǐ2.qìng3.fú4.hú5.zhé6.xuéxià7.dāng8.噌吰9.窽坎镗鞳10.臆11.殆12.mù13.zhì14.yì二、1.说法它,指说法2.把放置即使3.这个,指石钟山命名原因4.这样5.用命名6.表示“日”的次序7.像边……边8.中间是空的9.指代风水10.并列连词,不译虽然却11.……的原因12.真相,真正原因13.往三、A浅深B异同D动静F园圃四、1.无2.ACD同,BF同3.AC同,BD同,EF同4.ABC同5.CE同6.AG同,BH同,CD同EJ同五、A舟C夜E目耳六、1.A2.C3.无4.D七、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余2.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谁3.有什么简陋呢,何陋4.只听弈秋(讲的),弈秋5.你凭着什么去(南海)呢,何6.当时的人不承认这说法,之7.只追求利,利位置的变化:宾语都处在谓语之前共同点:七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不同点:1、6句是否定句,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2、5句是疑问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3、4、7句是为了强调宾语,常用“之”、“之为”、“是”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可见这三类句子属于宾语前置中的三种不同类型。八、象声词:1.铿然,敲击石头发出的响亮声音2.硿硿焉,斧击石声3.磔磔,栖鹘的鸣叫声4.噌吰,形容钟声洪亮,文中指水上发出的声音5.窽坎镗鞳,分别指击物声和钟鼓声,文中指水石相吞吐的声音其他表听觉的词:1.声如洪钟,形容水石相搏的声音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形容南北两块石头不同的声音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形容停止敲击以后,敲击发出的响声还在慢慢传播,慢慢消失4.若老人咳且笑,形容鹳鹤的鸣叫声5.如乐作焉,指山下的石穴罅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如同奏乐九、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对潭上的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都是因声音而为石钟山命名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水波相激,形成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在山间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风浪在“窍”中时进时出,发出了窽坎镗鞳之声3.陋简石、水、风石钟山特有的地形地貌4.事不目见耳闻,不要断定它的有无5.都有游记特点,记叙了游览过程、同游者,描写了游览地的景物特点《小石潭记》在对景物细致生动地描写的同时,抒发了自己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寂寞凄清,被压抑的思想感情。《石》文与《褒》文都是在记游的同时阐述了某种哲理,《石》文侧重于考辨,所以先提出疑点,然后考证,《褒》则先写景观及本次未能“极夫游”的憾事,然后据此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可见同是游记,写法各异。十、1.草,识。洞,人,穷,钟。祠。之,之。氏、言,也。2.(1)点上蜡烛,名→动(2)像蛇一样,名→状(3)滨靠近,动词(4)尽、走到尽头,动词3.D4.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钟山形如覆钟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上钟崖与下钟崖……的原因5.声,苏轼、郦道元、李渤形,曾国藩、彭雪琴声形共同《湖口石钟山》的作者--------------一、这篇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即,属部分;第三段是,即,属部分。说说全文三段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二、与《游褒禅记》作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三、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先翻译下面一些句子:1.古之人不余欺也2.(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知觉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再指出这些句子的动词是哪个词,宾语是什么词,它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各句中都有哪一个否定词。最后总结出宾语前置的一条规律。五、“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多种关系。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余固笑而不信也3.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六背诵全文。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一、填空:第二段题解疑,即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即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三段之间的联系和中心思想见教参《课文说明》二、见教参《课文说明》三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动,动词。)噌吰如钟鼓不绝(敲钟,动词。)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动词。)2.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巨是凡人,偏在远郡(是,判断动词。)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形容词。)3.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得到,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能愿动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得,各词。)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得意,形容词。)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交好,形容词。)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读yí,遗留,动词。)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读wèi,送给,动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读yí,丢弃,动词。)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读yí,遗弃,动词。)四翻译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城里(的人)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3.当时(一般)人不同意。4.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这些句子的动词是:欺、觉、许、诈、虞。宾语是:余、之、之、尔、我,都是代词。这些宾语都移到动词前面。各句中的否定词是:不、不、莫、无、无。总结: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
本文标题: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2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