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重磅】2019福建省质检语文逐题详细解析
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世界上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在文字出现之前所有民族都有一个漫长的传说时代。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炎黄传说的内容,一部分是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其次,炎黄传说更多的是历经附会、添加而成的衍生形态炎黄传说,如“神农下凡”“神农抱太阳”的神话、黄帝与节节草传说、蚩尤智斗饿虎的故事等。在被考古发掘印证之前,未经证实的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史实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属于“史书没有能够记载的历史”。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黃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派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因后人的附会与嫁接,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不同时代添加或附会而成的炎黄传说,其内容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痕迹;不同区域流传的炎黄传说,则隐含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比如,现代民间传说的炎黄形象以及现代人所讲的炎黃传说,不能不流露现代意识。湖南人讲的炎黄传说必然会带上湖南人的风味。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无论是“史书没有能够记裁的历史”,还是“依然活着的历史、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因此,若要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首先需要研究者“眼光向下”走进田野,进行民间访谈、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整理工作。通过走进田野、走进民间,结合炎黄传说之场景,体悟炎黄记忆的历史进程、空间进程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在研究取向上,应当尽量回避历史学的客观性追求,而借鉴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们对过去知道和记得什么,如何记得,又为什么要记得,以及人们如何将过去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从中揭示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与炎黄记忆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摘编自尹全海《炎黄学研究对象述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炎黄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它的体裁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与诗歌等。B.未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也是原生形态炎黄传说。C.衍生形态炎黄传说中的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主要是由普通百姓创造的。D.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对过去与现实的认知,也关注两者的相互影响。【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参考答案】D(简析:“现实”不可能影响“过去”,故“关注两者的相互影响”有误。)【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原文说“以口头叙事保存至今的关于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称之为炎黄传说。作为炎黄学研究对象,炎黄传说首先是广义的传说,涵括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多种体裁。”选项A是对这段内容的概括,正确。B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关于炎黄及炎黄时代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包括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如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发明、创造活动)和尚未经考古证实的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既然原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二方面显然属于原生形态的炎黄传说,故B项正确。C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也可能是后人为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记忆,而把所闻所见的生动故事、幻想性情节添加至炎黄及炎黄时代,流传至今。其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选项C将“往往”转述为“主要”是合理的,故选项C正确。D项涉及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原文说“借鉴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们对过去知道和记得什么,如何记得,又为什么要记得,以及人们如何将过去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可见,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人们对过去与现实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过去与现实联系,而非“相互影响”。从常识的角度看,“过去”可以影响“现实”,但“现实”不可能影响“过去”,故D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答题须知】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小题主要考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对原文信息等值转换的准确性。本题的A到C三个选项主要涉及“炎黄传说”这一核心概念,以及“原生形态炎黄传说”和“衍生形态炎黄传说”这两个子概念的理解。D选项是对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信息的概括与转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提及“传说时代”,为下文论述炎黄学研究向题提供了基本的前提。B.第一段分析湖南流传的炎黄传说,旨在论证衍生形态炎黄传说的世俗化特征。C.第二段论述“眼光向下”,体现作者践行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论证立场。D.文章先论述炎黄学研究什么,再论述如何研究,按从内容到方法的顺序推进。【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参考答案】C(简析:“眼光向下”是研究方法,“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取向,二者之间并非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炎黄学”的“研究取向”也不能等同于这篇文章的论证立场。)【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是对原文论证前提的分析。从原文来看,既然“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那么我们可以推知,研究文字出现之前的传说可以获得对该民族最初的历史的认识,在此前提之下,既然中华民族属于早期发展的各民族,我们其实可以推知“炎黄学”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最初历史,而这在文章中第二段的第一句中便可得到印证,“炎黄传说大多属于民间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其最大功能在于以口头叙事保存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历史文化,是五千多年炎黄记忆传统的最初记忆文本。”也正因如此,炎黄学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文章开头关于“传说时代”的普遍性规律。故A项正确。B项是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衍生形态的炎黄传”其世俗化特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时代痕迹,二是地域文化特色,两者都属于世俗化特征。而“湖南流传的炎黄传说”是“地域文化特色”下的论据,因此也可以说其“旨在论证衍生形态炎黄传说的世俗化特征”。故B项正确。C项是对文章第二段两个论证层次间关系的分析。“眼光向下”是研究方法,“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取向,二者是“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的两个角度的做法,它们之间并非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炎黄学”的“研究取向”显然也不能等同于这篇文章的论证立场,况且作者在这里主要是在论证应当具有的“研究取向”是什么及这一取向的作用,并非作者自己要去践行。故C项不正确,是本题答案。D项分析文章的论证顺序,对应的便是一、二两段,分别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故D项正确。【答题须知】本题的热门考点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但论证结构、论证前提、论证方法和论证的背景与动机等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我们必须对论证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完整的论证就像冰山,很多都藏在海面之下,文本所呈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比如隐含的前提假设和论证的动机意图,它们往往就是文本隐而未现的信息。比如虽然文章开头提及的“传说时代”是下文论述的前提,但文章并没有明说这是个前提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后面的论述的。另外,对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我们不能机械比对,同一个段落中可能有不止一个论证层次,比如文章的第一段是从炎黄传说的定义,到炎黄传说的分类,最后聚焦到衍生性炎黄传说的特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后人附会、添加、嫁接而成的炎黄传说,也可能是炎黄时代的史实。B.没有知识精英传播炎黄时代历史知识,“依然活着的历史”就难以存续。C.走进田野、走进民间越深入,发掘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就越有可能。D.考古技术的进步与研究取向的调整,对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并无意义。【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参考答案】C(简析:A项,既然是后人附会、添加、嫁接的,就不是史实,故本项有误;B项,普通老百姓对炎黄传说的附会、添加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即使没有知识精英介入,这些“依然活着的历史”也能代代相传,故本项有误;C项,根据原文第2段“若要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首先需要研究者‘眼光向下’走进田野,进行民间访谈、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整理工作”,故C项正确。D项,“考古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研究取向的调整”有利于揭示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与炎黄记忆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说这两者对“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并无意义”,故本项有误。)【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是对“炎黄时代的史实”与“经后人附会、添加、嫁接而成的炎黄传说”之间关系的推断。根据原文,“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能不是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史实(历史背景),而是后人为表达对炎黄及炎黄时代的尊崇与景仰,附会或嫁接到炎黄及炎黄时代,保存至今的传说”从“不是……而是”中可以推知,二者之间是“矛盾关系”,是史实就不可能是附会,否则就违反了逻辑里的矛盾律。故A项错误。B项是对原文第一段最后一个层次内容的推断。原文说“普通百姓往往是生动故事或幻想性情节的创造者,知识精英则是历史背景或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原文又说“像这样屡经时代附会、添加‘层累地造成’,并流传至今的衍生形态的炎黄传说,可谓之‘依然活着的历史’”,这意味着“附会”是历史依然活着的关键,另第二段最后一句“不然,难以保存或流传至今。”也在强调这种“具有明显世俗化特征的附会与嫁接”的重要性。故“依然活着的历史”的存续主要依靠的是“普通百姓的创造(附会)”即使知识精英不传播,也并不影响普通百姓“口儿相传”的创造,故B项不正确。C项主要涉及原文第二段的“,若要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首先需要研究者“眼光向下”走进田野,进行民间访谈、田野调查和地方文献整理工作。”依据文意和常识,选项的两者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故C项正确,是本题答案。D项是对第二段的错误推断,依据原文,“考古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挖掘或搜集到更多、更生动的炎黄传说;“研究取向的调整”有利于揭示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与炎黄记忆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依据原文和常识可以推知,“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一定是建立在“炎黄记忆传统”之上的,因此不能说这两者对“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并无意义”。故D项不正确。【答题须知】理解与分析综合面对的都是已知信息,而评价与推论却要面对未知信息。第三小题(推论题)的选项当中有部分(甚至全部)语句是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的。比如D选项,“炎黄记忆的当代建构”是绝不可能与“炎黄记忆的传统”毫无关系的,这
本文标题:【重磅】2019福建省质检语文逐题详细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4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