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第1-6章ppt课件(共427页-全站免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问题导学1.血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提示: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少?提示: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出。3.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经常口渴?提示: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比较高,超出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使部分葡萄糖随尿液在流出去的时候带走了大量水分,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处于“缺水”状态,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常感觉口渴。4.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请分析水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要点探究探究一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2.内环境的物质组成:(1)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2)代谢废物:尿素等。(3)调节物质:激素等。(4)气体成分:O2、CO2等。特别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中(1)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2)消化道、呼吸道及尿道中的物质:各种消化酶、尿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例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解析: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能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图示①箭头表示是正确的;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不能出血管,图示④箭头表示是错误的。组织液可进入血浆,其中的水分可渗透进入淋巴,图示②和③箭头表示是正确的。答案:D►跟踪训练1.下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D.a中细胞种类最多解析:由图中箭头判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三者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气,B正确;c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等,但不含消化酶,消化酶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中,C错误;组织细胞种类最多,D错误。答案:B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方法规律:细胞外液三种组成的判断方法(1)双箭头相互转化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2)只有单方向箭头的是淋巴,据此判断:①形成淋巴(指向淋巴)的是组织液。②淋巴流向(淋巴指向)的是血浆。要点探究探究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2)缓冲物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3)缓冲物质的调节: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变化很小,从而维持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渗透压与组织水肿:(1)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无机盐、血浆蛋白。(2)导致组织水肿的五个途径。①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慢。②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水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多。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3.温度:(1)人体细胞外液的正常温度是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2)体温差异。一般情况下,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特别提醒: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稳态将会受到影响。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例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缺氧状态下的长时间运动,会导致骨骼肌无氧呼吸加剧,使细胞内乳酸大量积累,从而导致血液的pH降低,此时血液中缓冲物质的碱性成分(NaHCO3等)发挥缓冲作用,维持pH的稳定。答案:B►跟踪训练2.(多选)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选项能使②中液体增加的是()A.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B.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下肢淋巴管内C.慢性肾炎病人长期出现蛋白尿D.摄入氮量较多的健康成年男子解析: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班氏丝虫寄生在淋巴管内,致使淋巴回流不畅,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组织液增多;慢性肾炎病人尿液中有蛋白质,其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健康成年男子摄入含氮较多的食物,会通过自身调节将产生的含氮废物排出体外,不会出现组织液增多的现象。答案:ABC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问题导学1.内环境稳定的人,其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吗?提示:不一定,如“植物人”。2.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能否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提示:不能,表皮细胞通过组织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在维持血浆pH过程中,主要有哪些系统参与?提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4.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酸痛感会消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提示:人在剧烈运动后会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痛,乳酸与NaHCO3反应转化为乳酸钠和CO2等物质排出体外。要点探究探究一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1)消化系统:消化道营养物质消化道毛细血管。(2)呼吸系统:肺泡O2CO2肺毛细血管。(3)泌尿系统:血管大部分代谢废物肾脏形成尿液。(4)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5)皮肤(器官):排出少量水、无机盐及含N废物。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神经调节:是调节的主要方式,起决定作用。(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3)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通过清除异物和外来病原微生物来维持内环境稳态。例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解析:Ⅰ是体液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B名师点睛:内环境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细胞内液的桥梁,通过这种桥梁,细胞方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及O2,并向外界环境中排出CO2及其他废物,其物质交换图解如下:►跟踪训练1.人体内环境稳态所包含内容不包括()A.线粒体基质pH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C.淋巴液中Na+、K+含量相对稳定D.组织液温度相对稳定解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A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内的液体。答案:A要点探究探究二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课标点击知识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1.人体血浆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注:本图是以H2CO3/NaHCO3为例说明调节过程的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3)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4)体温失调——发烧、中暑等。例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解析:血液中有缓冲对(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可以缓冲进入人体内的弱碱,所以对内环境的pH影响不大。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答案:B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不良反应(1)失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2)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3)代谢废物含量增多会导致尿毒症。(4)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时会出现抽搐,过高时会出现肌无力。►跟踪训练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发生过敏反应会使组织液增多,出现水肿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解析:腹泻引起的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D错误;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使水分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过敏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组织液浓度升高而引起水肿,C正确;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答案:D[实验目的]探究生物体维持pH恒定的机制。[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实验专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流程]1.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材料的pH。2.测自来水pH的变化。3.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2中步骤,记录结果。4.充分冲洗烧杯,选用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并重复2中步骤,记录结果。5.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次试验中pH变化的曲线。注意事项:(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2)盐酸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3)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充分冲洗烧杯”,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盐酸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反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是为了避免残留的NaOH溶液与缓冲液混合后,结果不准确。第三次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例(2015·梅州期末)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解析:“等量”是为了排除数量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为了平衡无关变量。“摇匀”是为了让参与反应的物质混合均匀,有利于反应充分进行。甲试管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不含缓冲物质,因此各自加入盐酸或NaOH溶液后,甲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pH变化明显。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pH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不变化。答案:D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第1-6章ppt课件(共427页-全站免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7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