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5讲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研究进展第五讲主要内容总量控制制度1总量控制方案2总量控制管理3研究实例4总量控制制度提出背景总量控制的概念、分类、特点我国在总量控制方面的现状总量控制制度提出背景浓度控制优点缺点实施管理方便,对管理人员要求不高浓度标准是为控制各个污染源的排放而确定,和环境质量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不能保证环境质量水平浓度标准没有考虑污染源的处理能力浓度标准没有和环境容量相联系总量控制优点缺点浓度标准的制定考虑了环境容量因素,明确了净化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资源的有限性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尚未健全和完善与总量控制相配套的有关制度和标准,影响着总量控制的实施效果对污染源的整体控制,控制企业的排放总量,而不规定每一个污染源的排放量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的提出过程198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家环保局提出了同时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对策,确定了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发展的方向。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式定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2000年9月新修订的《中华任命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始实施,第15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方法由国务院规定。总量控制制度大气水固废目标九五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共8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十五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保持九五的水平十一五SO2COD—10%氮氧化物和o3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内涵:总量控制是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包含三方面的:排放总量排放地域排放时间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是指把允许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污染负荷削减率范围内,它的“总量”是基于源排放的污染物不超过人为规定的管理上能达到的允许限额。是指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环境给定功能所确定的质量标准范围内,它的“总量”系基于受纳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水质标准所允许的排放限额。是指从行业生产工艺着手,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的投入以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使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限额之内,它的“总量”是基于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以及“少废”“、无废”工艺的发展水平。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的特点总量控制可将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化总量控制着眼于生产的全过程,把生产、工艺、污染源治理同排污结合起来总量控制是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实行总量控制更利于环保部门对所辖区域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总量控制不仅考虑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而且考虑污染物载体的量总量控制制度我国在总量控制方面的现状总量控制制度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年际变化全国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年际变化总量控制制度“两控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万吨年度总计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20001073.2633.3439.92001904.1548.4355.72002900.9520.1380.820031034.4620.2414.2变化率(%)14.819.28.8总量控制制度工业行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现有燃煤机组“十一五”烟气脱硫改造公司分布情况电力公司脱硫机组容量(万千瓦)占总脱硫机组容量比例(%)国家电网公司736.855.4华能集团公司1762.412.9大唐集团公司1811.913.3华电集团公司9346.8国电集团公司1355.69.9中电投集团公司1033.47.6地方电力公司等6026.2544.1总量控制制度2001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完成情况年度化学需氧量(万吨)石油类有毒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固体废物(万吨)(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2000年实际14453.4242619951165.410923186.12001年预计1396.73.62388.11944.41161.7948.93260.52001年实际1404.82.91969.11947.81069.8990.62893.82001年实际比预计增减率%0.6-19.4-17.50.2-7.94.4-11.2总量控制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表省份2005年排放量万吨2010年2010年比2005年(%)控制量其中:电力北京19.115.25-20.4天津26.52413.1-9.4河北149.6127.148.1-15山西151.6130.459.3-14内蒙古145.614068.7-3.8辽宁119.7105.337.2-12其中:大连11.8910.113.54-15吉林38.236.418.2-4.7黑龙江50.849.833.3-2上海51.33813.4-25.9江苏137.3112.655-18浙江8673.141.9-15总量控制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表其中:宁波21.3311.127.78-47.9安徽57.154.835.7-4福建46.142.417.3-8其中:厦门6.774.932.17-27.2江西61.35719.9-7山东200.3160.275.7-20其中:青岛15.5411.454.86-26.3河南162.5139.773.8-14湖北71.766.131-7.8湖南91.983.619.6-9广东129.411055.4-15其中:深圳4.353.482.78-20总量控制制度广西102.392.221-9.9海南2.22.21.60重庆83.773.717.6-11.9四川129.9114.439.5-11.9贵州135.8115.435.8-15云南52.250.125.3-4西藏0.20.20.10陕西92.281.131.2-12甘肃56.356.3190青海12.412.46.20宁夏34.331.116.2-9.3新疆51.951.916.60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61.660.660合计2?549.42?246.7951.7-11.9“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表省份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2007年2006年2007年上半年比上半年上半年2006年上半年上升或下降(±%)北京8.529.8-13.06天津12.8213.2-2.88河北82.2885-3.2山西74.3876.3-2.52内蒙古70.7971.2-0.57辽宁57.5757.30.47吉林19.2918.73.14黑龙江26.8326.41.62上海25.225.3-0.4江苏63.2164.8-2.45浙江45.2947.2-4.05安徽27.8728.1-0.82福建20.1419.53.27江西26.9527-0.19山东97.86100.6-2.72河南77.1278.1-1.25湖北33.6634.6-2.72湖南44.3345.1-1.71广东60.162.9-4.45广西61.0556.28.63海南1.271.115.45重庆40.6340.8-0.42四川56.659-4.07贵州73.8374.6-1.03云南26.3225.72.41西藏0.090.090陕西47.2545.73.39甘肃26.4626.8-1.27青海6.596.42.97宁夏16.1416.3-0.98新疆32.9730.87.04全国1263.41274.6-0.882007年上半年与2006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比较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方案2总量控制方案总量控制方案的计算总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总量控制方案的计算总量控制方案的计算总量计算总量分配A-P法多源模式加数学方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城市点源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等比例削减法基于环境目标的方法:A-P值法;利用单位源强浓度贡献确定浓度限值;B值法;平方比例削减法基于一定基准的分配方法燃料或原料用量;排放绩效;能耗绩效基于经济指标的分配方法社会经济效益;产值排放系数;控制费用分担法优化方法源强优化;经济优化;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采用联合风频的平原地区计算气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采用联合风频的平原地区计算颗粒物总量控制计算采用逐时气象资料的山区计算气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采用逐时气象资料的平原地区计算气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采用逐时气象资料的平原地区计算颗粒物总量控制计算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的特点科学性:软件采用国内外最新资料,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模型,基本计算部分采用FORTRAN77程序编程,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保证了软件的科学可靠。公平性:该套软件在基本模型控制基准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了当地污染严重的(采暖)季、月的气象资料作为控制基准,对所有的排放源的控制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上进行。实用性:该套软件采用常规气象统计资料和地方大气污染源调查统计资料为准。经过简单的分析处理,就可以计算总量控制计算。大气扩散参数可以任意选择。计算时分步进行,可以充分体现当地环境管理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可操作性NAQPMS区域大气环境模式系统(RegAEMS)加强总量控制的实施实行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和监督排污交易的经济手段加强总量控制的立法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全面排污申报登记,获得准确总量基数总量控制总量控制管理3中央政府的总量控制管理颁布总量控制政策1制定和颁布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政策2直接管理(发放、检查、执法等)酸雨控制污染源SO2排污许可证制定总量控制标准和规范中央政府负责酸雨控制政策的实施直接管理SO2和酸雨的总量控制3监督省级政府实施总量控制政策;中央政府不再给各省分配除酸雨控制污染源外的总量控制指标,各省不再给各城市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监督省级政府4区域协调管理;以国家环保总局为主,省一级的环保机构为辅,建立具有相对独立财权、事权的跨界环境管理机构,提升国家环保总局在区域协调管理中的作用区域协调管理地方政府的总量控制管理1省级政府负责批准城市级政府的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以及核查城市级政府的环境质量报告2城市级政府环保部门管理地方大气污染排放许可证,包括发放、检查、执法等,同时自行决定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3城市层次的政策管理重点在于对污染源的监控和对申报数据的核实。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政策指导制定可行的地方总量控制操作方案,注重政策在本地的可操作性,在方案中要合理体现管理费用,便于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在本地的可操作性更强。总量控制管理的手段主要手段•排污收费制度•补贴政策•命令•指示•规定•以文件和法规的形式•行为规则•法律责任•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全民行动•监测手段•监测系统•管理系统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经济手段从我国目前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总量控制出现在《“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1997年6月10日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试行)》中,但也仅是两份行政性文件,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在我国目前法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有关总量控制的统一法规,只是散见于一些零星的条文。但在作为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中,尚未作出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使排污总量控制法律保障不足。专门性环境法律专门性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大气污染防治4区域大气污染现状、成因与调控技术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等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与调控技术和对策,区域性大气污染诊断技术和区域敏感源筛选识别技术;支持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大气过程与环境容量关系研究;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预报技术、模型与方法研究;开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区域大气
本文标题:第5讲大气污染总量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9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