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现代美术史我最欣赏的艺术家2009010011邰惠芳伦勃朗——光影魔术师虽然美术的范围其实很广,雕塑、书法、摄影等等,但习惯思维上我还是更多的倾向于欣赏名画作。而在各种风格迥异的画家和画派之中我喜欢并欣赏的其实很多,比如拉斐尔的各种表现圣母的画作,每每见到拉斐尔化的圣母,都能感受到目光流转之间流露出的温柔、慈爱、与世无争却仿佛有那么一种坚强。同时,达利的那种奇幻又让人似懂非懂的感觉也是很吸引我的。作为建筑系的学生,我们无数次的研究蒙德里安的构成主义,体会其中点、线、面、色彩、比例。甚至现代建筑中就有从外部形象到内部装修完全模仿这种风格的别墅。以及梵高、莫奈等等。介绍这些,其实是为了说明我喜欢能够引起我思考和钻研的欲望的作品,所以也许喜欢偏于抽象的作品。中世纪表现圣经故事的画作同样会引起人的思考,但不是我想表达的这种思考。所以,看到表现人物场景的画比如《耶稣受难》、《下十字架》我一般会跳过去,像老师上课讲到的现代艺术,它们的神秘色彩的确令我欣喜(如莫里斯郁特里罗的画,其实是让我有所感触的),但是自从后现代的波普的艺术,已经让我不太容易接收了。如果单纯让我说艺术史上最令我感动的人,是伦勃朗,虽然有点小众,但是我特别喜欢他在人物画中充满让人捉摸不透的戏剧效果。当然,喜欢一个人往往是有很多很微妙甚至看上去很微不足道的原因的。喜欢他的光影制造的戏剧化效果,喜欢他的表现自己戏剧一样的人生的肖像画,喜欢他从人生的巅峰到落魄的人生经历……艺术家的专情和品质它具有我心目中的画家典型的性格。而且,我坚信这种性格不同于现在的炒作,完全是心无旁骛的艺术家最可爱和天真的流露。有人评价他说:“他在世的时候看不起任何人”虽然我并不赞赏那些不尊重别人的人,但是仍然坚持作为艺术家就是要有这种魄力和自信,同时,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追求的最高艺术形式,而他们,就是为了捍卫自己心中的真理而存在的这个他们对这个最高艺术美的追求使得他们不愿意妥协。所以,对于艺术家的这种坚守,我反而认为是艺术家的敬业的最天真而无掩饰的表现。所以欣赏他“容貌难看而粗俗,衣着凌乱,并且肮脏不堪……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把画笔往身上擦……他还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在场观看,即便是这个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也不行。”的率性而为的霸气。光的魅力水光云影,雾色茫茫的荷兰的地域特点,使得荷兰艺术家都沉浸在令人心醉神迷的光与色的世界里。伦勃朗也不例外,或者说,尤为突出。他吸收巴洛克时代意大利卡拉瓦乔绘画的明暗光影手法,融入自己的追求戏剧性视觉效果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幽微神秘的光感。西方现代美术史我最欣赏的艺术家2009010011邰惠芳巴洛克艺术大师卡拉瓦乔(左图为其作品《圣保罗的皈依》)擅长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强化作品的戏剧性效果和视觉冲击力。伦勃朗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点,他热切的关注光、气氛和运动的因素,这也就是我想说的引起我关注的地方。在众多的表现各种题材的像的不像的的美术作品中,这种强烈的光影变化造成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足以让它从众多作品中强亮的地方形成视觉中心,直逼眼球,仿佛是舞台上的灯,总是打在表演者的身上。而我们只看强亮的部分又总是有一种没有看完整,看的似懂非懂的感觉,而周围的极暗的部分,又好似隐含着众多秘密等待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们的视线,就不断的在亮部和暗部之间流动,沉醉于画面的每个光影的小细节之中。这就是作者的“设计”之处。伦勃朗的作品给人以幽微低沉和神秘的感觉,画面中仅有的基础亮色往往显得分外响亮,似乎能直接穿透人们的灵魂世界。另外,伦勃朗喜欢金黄色、银色等处理亮部,使得画面的神秘感更强。艺术追求与公众趣味的决裂点——《夜巡》《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的成功给伦勃朗带来了大量定件,也使得伦勃朗更加坚定地追求个人艺术风格的目标。然而,公众艺术趣味对于像伦勃朗这样的画家来讲,似乎是一个永远大法猜透的迷。定件人纯粹出于功利目的的考虑,也势必与伦勃朗的艺术构思形成尖锐的对立,依伦勃朗的性格,这中间根本没有妥协的余地。伦勃朗有时卡拉瓦乔《圣保罗的皈依》巴洛克时期的绘画总体上给人以动态和变化的感受。势宏大而且极具煽情效果。西方现代美术史我最欣赏的艺术家2009010011邰惠芳为了避免肖像人物头部因亮度相同而导致的雷同,常常模糊轮廓线,头像虚化在中间色调中。这种照顾画面效果,使得画面不至于太“均”的做法,其实在我看来也是很常用的艺术手法,伦勃朗必然知道这会惹怒被“虚”掉的人,但他仍然这样画了。因为,他不会允许自己画一群人一字摆开均力着色的集体肖像画,他对作品有自己的追求。这幅画,不可谓不用心,伦勃朗调动了一切视觉要素来传达队伍出发前的异常活跃、骚动、紧张的气氛。光影与明暗形成强烈对比,幽暗、模糊的背景音乐里隐隐地浮现出纵横交错的长矛和挥动的旗子,游移的光点在人群中跳跃,揭示出一张张神态各异的脸,前景身穿黑色衣服、的队长处在画面中心位置……他确实在布局和光影处理上费了很多心思,而且也达到了所要求的感染效果,但是确实不太像集体画了。处于阴影部位的面目不清的人有理由抱怨,引起的纷争也是必然的。但是站在艺术家的角度,伦勃朗的坚守然人钦佩,而他也确实因此制造出足以将他推上艺术巅峰的作品——《夜巡》众所周知的是,他艺术巅峰的作品成了他人生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只能说伦勃朗的个人艺术追求与公众、定件人的要求之间确实存在这无法弥合的鸿沟。我只能带着一丝丝怜惜去欣赏伟大的艺术家的苦涩的命运。美莫过于悲,尤其是由盛而衰的美——描绘心路的自画像确实,即使是门外汉也看得出他早年到晚年的自画像的变化。年轻时代的自画像,自信、血气方刚。或者是武装骑士,或者是沉思的哲学家,快乐的宴饮者等等,就像他可以编排的集体肖像画一样,充满了浓厚的戏剧色彩;在晚年,他一点也不遮掩自己的灰心和失意,而且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伦勃朗的自画像明显的倾向于自我剖析,力争把自己的精神状态都表现在纸上,有时是忧郁沉静,有时是敬慕崇高,有时眼中又好似带着审视和批判。众多的肖像画,不但让我们可以在脑中还原出那个脾气怪异的画家,而且好像亲眼见证了他的狂放不羁的青年,爱情、艺术、名利事事顺心的辉煌得意的中年,他逐渐落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他远去,但他依然坚持创作的壮年,以及与世无争故莫能与之争的犀利而深邃的老年。一个鲜活的艺术家的形象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从未如此了解一个人而且了解的如此全面又深入过所以总有一种那人还活着并拿他的照片给我看的感觉。有一种跟他似乎说过什么话的感觉。也许真是因为对他了解的多,所以更有亲近、认同的感觉吧。讲了这么多方面,其实总结一下,就是绘画的精神和意志,我是钦佩伦勃朗。伦勃朗的一生是从成功、富裕、幸福走向失意、贫困、孤苦的,到晚年就连他的妻儿都先他而去,他成了彻底的被社会遗忘的孤单老头,但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作风到生命的自然终老,无怨无悔。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悲莫过于由盛而衰,人的悲惨不是贫穷和失意,而是从风光西方现代美术史我最欣赏的艺术家2009010011邰惠芳走向没落、富裕换成贫穷、幸福沦为凄凉的过程。而伦勃朗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动摇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命生活的厌弃(这一点是凡高不能比的),最坚韧的执著不是短期的狂热和投入,而是穷尽一生为之守候和奋斗,伦勃朗顽强地为人类留下了最精彩的后半生作品,看伦勃朗一系列的自画像,你读到的不仅是一个伟大生命的过程和不朽,进而仿佛可以冲破时空的局限和阻碍去触摸他敏锐的神经、他鲜活的脉搏、他孤傲的灵魂和他生命深处层层重创的悲凉。
本文标题:艺术家---伦勃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0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