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前游戏论主讲人:林英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发展与理论理解:理论流派:经典游戏、精神分析、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历史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第九章、中外学前游戏发展历史了解中外学前游戏发展历史阶段及主要观点第十章、学前游戏理论流派了解游戏理论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第三篇学前游戏的发展及理论1国外篇发展阶段、发展趋势、代表人物及观点2.国内篇第九章、中外学前游戏发展历史沿革阶段典型代表研究角度研究特点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30年代初步兴起阶段经典游戏理论斯宾塞-剩余精力说;格鲁斯-生活预备说;霍尔-复演说等缘起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解释儿童游戏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第一次)思辨,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20世纪40-60年代缓慢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游戏理论重视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游戏治疗技术;娃娃游戏(记录分析儿童人格因素)定量分析20世纪70年代至今飞跃发展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伯莱因内驱力理论;贝特森元交际理论重视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将游戏作为衡量幼儿象征性功能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强调想象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重视实验研究,条件控制比较严格,对结果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分析1.1学前游戏的历史——国外1.理论发展:纯思辨-实证2.游戏价值观:思辨不全面或侧重-确切全面认知3.研究范围:从纯理论问题-注意应用问题4.研究技术: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研究-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有条件控制的自然观察法1.2学前游戏的历史——国外发展趋势洛克:儿童应进行体操和游戏,锻炼身体、试验自己的能力欧文:在其创办的幼儿学校中,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方式;开展大量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福禄贝尔: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把游戏和作业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首创幼儿园游戏体系、恩物和作业体系(游戏活动有严格的程序,过于机械;不重视自然游戏)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蒙台梭利:强调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意义;设计14种教具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不重视自然游戏)乌申斯基:现实生活是游戏内容的源泉,说明游戏的社会性;提出学前儿童的基本特征是渴望独立活动和认识周围世界,游戏是以儿童异常活跃的想象力、渴望独立活动的积极性为基础1.3学前游戏的历史——国外代表人物及观点阶段代表人物及观点20世纪20年代-建国初期陈鹤琴: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儿童游戏的力量(体力)和能力(动作技能)发展有关;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带给儿童快感有关)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游戏有利于儿童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游戏是儿童的生活;1928教育部制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将游戏规定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以顺应幼儿爱好游戏的天性尊重儿童意愿,幼儿可自由活动,同时也注重教师指导;注重幼儿的实际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生活和游戏中获得各种经验建国初期-十年浩劫前受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影响,全面苏化;强调有主题的角色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及成人在儿童游戏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计划性、目的性强十年浩劫期停滞十年浩劫后至今重新起步,反思历史,博采众长1989试行、1996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学前游戏的历史——国内1经典游戏理论2精神分析游戏理论3认知发展游戏理论4社会文化历史游戏理论5觉醒、元交际游戏理论二、国外学前游戏理论流派缘起时间: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30年代主要观点:试图解释游戏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游戏1.1经典游戏理论游戏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游戏是对剩余精力的无目的消耗,是集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仍存在的富余精力的产物松弛说拉察鲁斯、帕特里克游戏是失去精力重新恢复的活动,消除疲劳,放松;为娱乐而游戏生活预备说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最早提出游戏期;女孩热衷娃娃是为养育子女做准备……生长说阿普利登、奇尔摩游戏是练习生长的内驱力,是技能练习技能的手段,是幼儿能力发展的模式复演说霍尔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重演成熟说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以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表现,是一般欲望的表现1.2经典游戏理论1、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2、都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戏生物学化;3、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原因;4、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1.3经典游戏理论-共同特征创始人:弗洛伊德游戏发泄理论、游戏补偿论主要观点:生存的基础都是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与欲望“本我”;儿童通过游戏发泄情感,补偿现实环境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求,解决内心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游戏观从临床诊断中发展成专门的游戏治疗技术2.1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2.1弗洛伊德人格观本我超我自我对立矛盾调节唯乐道德现实主要观点:1.理论基于儿童角色扮演游戏的动机2.游戏的情绪原因:基于儿童对角色扮演原型的情感(爱、尊敬、嫉妒、愤怒等)3.角色扮演三类:热爱、尊敬人物;恐惧或愤怒人或物;低于自身角色4.性欲发展阶段划分游戏结构发展的四阶段2.2伯勒角色扮演理论模式阶段一•-焦虑集中在身体的挫折-独立游戏,玩弄自己的身体阶段二•-焦虑集中在失去母亲(食物来源)-与母亲游戏阶段三•-在地位无法与成人匹敌-扮演成人角色阶段四•-创造自我控制的社会秩序-与伙伴共同参与规则游戏2.2伯勒角色扮演理论模式——根据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儿童游戏结构主要观点:1.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2.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3.人本身存在本能的攻击性驱力,游戏则是发泄这种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2.3蒙尼格宣泄理论主要观点:1.游戏可降低焦虑,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使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过程同步的企图(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协调与整合)运用“娃娃游戏”研究技术,通过个案分析,研究儿童在游戏中存在的性别差异2.4埃里克森掌握理论年龄游戏形式人格发展阶段掌握0-1.5岁亲子游戏信任对不信任良好母子关系1.5-3岁练习性游戏自主性对羞怯、疑虑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3-6岁角色扮演游戏主动性对内疚游戏期,自我约束,主动性发展2.4埃里克森掌握理论(1)侧重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其人格结构学说的基础上的。(3)其游戏发展阶段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情感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理论。(4)极大地推动了人格及行为矫正技术,特别是游戏治疗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5)关注了儿童游戏活动的生物性动机,没能重视游戏的社会性以及作为人的游戏者的主动性。(6)没有能够关注游戏在认知等其他方面的价值。(7)重视想像性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2.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和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之所以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现实世界,需达到必要的情感和智力(认知)的平衡3.1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理解重点概念、理论1.游戏是同化超过顺应(反之则是模仿)同化、顺应概念理解(有+无,无变有)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2.表征: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3.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游戏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前概念思维P276、直觉思维阶段280-284)(2-7岁)3.3认知发展学派——游戏发展阶段年龄认知发展阶段游戏类型0-2岁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2-7岁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7-12岁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游戏、结构游戏年龄智力游戏例子0-1个月反射练习期无游戏2-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习惯动作、知觉形成)游戏的发生(机能快乐,身体上)头往后仰,从新的位置看熟悉的东西。两天后重复这种动作,但增加了愉快的表情4、5-9个月二级循环反应,“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期”保持“有趣的情景”(关注外物)反覆去碰玩具,让它发出声响(手眼协调)9、10-11、12个月二级图式的协调,“把已有的图式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仪式化现象”(模仿已有图式)握着枕头一角,吮花边。侧着身体躺下,闭上眼睛吸吮手指1-1.5岁三级循环反应,“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模仿新图示(偶然,指向结果)洗澡。手从头发上滑落下来,击到水面上,马上重复这个动作,并变化位置与高度1.5-2岁思维的发生,即图式的内在化象征性图式,延迟模仿抓住大衣领子侧着身体躺下,闭眼,吮手指3.4感知运动阶段游戏3.5.1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游戏的发展阶段类型性质实例高峰期2-4岁(前概念思维阶段)象征性的投射①把象征性图式扩展到新对象上②把模仿性图式扩展到新对象上①对他的小狗说“哭、哭”,发出哭的声音。接下来的几天里,让他的小熊、鸭子、帽子哭②拿着报纸,嘴里念念有词象征性的认同①以一物简单等同于另一物②假装自己是其他人或物①捡起玩具起子,说“牙刷”并作出刷牙的动作②趴在地上,慢慢地爬进房间,嘴里发出“喵喵”的叫声;我是妈妈、爸爸等象征性的联合3-4岁①简单的联合(游戏的情景、人物是幼儿虚构、想象的)②补偿性的联合(改造现实)③清算性的联合(复现不愉快)④预期性的象征性联合①把枕头叫做“阿里”。阿里是丈夫,正在照看幼儿②大人禁止玩水。她走到水池边假装舀水,说“我舀了一杯水”③大人哄他吃药,不肯吃。过后,让玩具动物吃药④以娃娃会晒黑为由拒绝父亲散步的提议3.5.2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游戏的发展阶段类型性质实例下降期4-7岁(直觉思维阶段)集体的象征①象征的联合变得连贯而有秩序②逼真准确地模仿现实③出现集体的象征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转变期(具体运算期)7-12岁规则游戏,结构性游戏游戏功能的认识: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上的需要象征游戏的功能是把真实的东西变成他想要的东西,使自己满足游戏是幼儿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游戏是对心理机能的巩固、练习,是被认知决定的3.6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游戏功能游戏对智力发展的价值估计不足,消极认知活动激发了游戏,认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游戏是被决定的,游戏只是机能的练习,是巩固、成熟;游戏是智力活动的衍生物或变形,否认了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把游戏看成是攻击性的,把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看成是对立冲突的两个世界,是对现实退却的一种曲折表现倾向3.7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局限性教育价值: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探讨游戏肯定情感需要的重要性反对把游戏看成本能游戏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6阶段;前运算阶段三类型八形式)3.8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维列鲁(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理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4.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
本文标题:学前游戏论第三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1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