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州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版
1苏州“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时间:2011-04-09“十二五”(2011~2015年)是苏州市巩固“两个率先”建设成果、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战略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第一篇新起点新目标第一章率先发展新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富民强市的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乡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如期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68.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9%。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7.6个百分点。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石化等6大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9%。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高效农业比重占55%。个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完成投资、上缴税收均达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5.6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得分、科技孵化机构数量、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均居全省首位,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苏州成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基地、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成立,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启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苏州大学科技园、常熟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步伐加快,全市人才总量达100万名,高层次人才比重稳步提升。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探索部门行政许可集中审批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支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取得新成效。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妥善解决企事业单位改制遗留问题。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企业上市取得历史最好成绩,金融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开放保持领先优势。开放型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指标占全省、全国比重稳中有升。2010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年均增长14.3%,一般贸易比重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382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提高17.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境外投资349项,中方协议投资额12.1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9倍。苏州成为全国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昆山高新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常熟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对内开放成效显著,五年实际到账内资3731.8亿元,苏州宿迁工业园等异地合作共建工业园进展顺利。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苏州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文化强市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2善。全民健身工作迈向长效化,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和“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得到弘扬,民主法制和城乡社区建设切实加强,苏州获全国拥军模范城市“四连冠”,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9219元和14657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2.4%和11.8%。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保持全国领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扩大5.7平方米和3.7平方米。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调整和物价上涨动态补贴的机制,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更加健全,民政和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新提升。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高速公路100.8公里,沪宁城际高铁苏州段建成通车,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和京沪高铁苏州段、轻轨1号线2号线建设加快推进。流域、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建成,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等一批电力设施投运。苏州内环高架(隧道)实现贯通,沧浪新城、平江新城、金阊新城、工业园区东部新城、高新区苏州科技城、越溪城市副中心、相城区中心商贸城建设初具规模。全市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区域集中供水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面普及,农村公交基本实现“村村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81岁,苏州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市。耕地、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20%左右,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通过国家生态市(区)验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张家港保税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首个“国家园林城市群”。“十一五”发展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率先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最现实的发展追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注重统筹兼顾,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四大行动计划”,确立“三区三城”发展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建设与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改善与解决。第二章转型发展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苏州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均呈现并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着力建设新城市、着力集聚新人才、着力发展新产业、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发展加速期。世界科技酝酿新突破,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在新的起点上,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大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城市功能、科技路径和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苏州解决经济领域结构性矛盾,提高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3转型升级攻坚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品牌、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外需不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迫切要求苏州加速转型升级,努力形成率先转型优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引领、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城市功能优化期。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将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苏州必须抢抓机遇,全面融入上海,积极对接沿海开发,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人文等优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资源集聚度、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民生福祉提升期。“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各类群体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有所加大。各类新旧矛盾交织凸显,要求苏州务必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使全市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三章科学发展新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遵循科学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和时代前进新趋势,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指导思想。全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和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使苏州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科教文化更趋繁荣,民主法制更为健全,生态环境更显优美,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原则。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以人才优势赢得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以产业的制高点来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协调发展。把稳定外需和扩大内需相结合,实现内外需协调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推进制造业高端化相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集约发展。完善促进要素集聚、空间集约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倒逼经济转型。以区域的合理布局、功能完善和人文精神来集聚发展要素,实现集约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形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持共享发展。始终坚持民本、民生、民富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体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走在全国前列。具体指标与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对应,共五大类30项指标,其中11项约束性指标,19项预期性指标。4——经济结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两需并重”的发展格局。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高效农业比重达65%。——科技创新。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
本文标题:苏州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6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