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段德智
1宗教学(ScienceofReligion)段德智著2第一篇概论篇第一章宗教学的历史沿革与学科性质第一节宗教学的历史沿革与学科性质1、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代表作:《宗教学导论》《宗教的起源与发展》2、宗教学的问世:以麦克斯·缪勒187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作出的宗教学讲座《宗教学导论》为标志。3、宗教学产生的背景:①19世纪中叶,欧洲掀起了以“拒斥形而上学”为主题口号的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思潮;②“进化”概念的普及;③缪勒“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精神气质,尊重事实的理性态度和东西融通的知识结构。4、缪勒的宗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具有实证主义性质。5、缪勒的宗教思想:首先,缪勒阐述了宗教的变化原则、成长(进化)原则,将宗教的发展描述成从“单一神教”到“多神教”,从“唯一神教”再到“诚实的无神论”的过程。其次,他提出和阐述了宗教的“否定原则”和“自否定原则”,否定是宗教发展的根本原则。最后,他在宗教的自否定原则上突出了宗教的人学意义,强调宗教的主观方面。6、宗教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宗教学的奠基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重大事件:1870年,缪勒发表《宗教学导论》演讲;1879年,法兰西学院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宗教史讲席。1900年,法国巴黎大学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宗教史会议,标志着宗教学学科独立,享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代表人物:麦克斯·缪勒,代表作《宗教学导论》《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蒂勒,代表作《宗教史纲》理论特征:形成了“比较宗教学”和“宗教史学”的基础学科;注重从宏观上阐述宗教学问题,专注宗教的本质、起源、发展等问题;洋溢着“执两用中”的理论智慧,注重对宗教现象的描述性研究,也注重规范性研究。第二阶段:宗教学学科分化阶段。(20世纪初-70年代)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理论特征:对宗教宏观研究转向了微观研究,即转向了对宗教意识、宗教心理、宗教社3会功能等问题的研究;宗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学科分化的新阶段,出现了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哲学等分支学科;比较研究方法受到挑战,一些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研究法被引入宗教研究中来。第三阶段:宗教学走向学科整合的阶段。(70年代至今)重大事件:1970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宗教学会国际会议以“对上帝的信仰”为主题,夏普视为宗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代表人物:希克《宗教哲学》《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索》;麦奎利《谈论上帝》;格里芬《过程神学》;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理论特征:学科整合是从研究方法论层面而言的,出现了重新理解和定位宗教哲学和宗教神学的问题;研究方法的对立状态得到缓解,各种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综合运用。第二节宗教学的学科性质和核心范畴7、缪勒的宗教学态度立场:理性的态度和立场。包括学术的态度和立场,学者的态度和立场。首先,体现宗教研究的“客观性”、“中立性”、“超越性”;其次,体现宗教研究的“学术性”和“批判性”;最后,体现宗教研究的“思辨性”和“普世性”。8、宗教学的五大研究范畴:①宗教现象:宗教学中的宗教并非指一个宗教,而是“世界诸宗教”;②宗教本质:宗教本质具有多层次性,具有两重性问题即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以及本质的相对性;③宗教功能:社会功能、个人功能(道德伦理功能);④宗教发展规律:宗教学研究的根本任务;⑤宗教学体系:宗教学是一个关于世界诸宗教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概念的系统或体系。9、宗教学定义:宗教学是一门关于世界诸宗教的学问,是一个关于世界诸宗教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概念的系统。10、宗教的定义:从宗教的要素看,宗教是一个以宗教信仰为始基的宗教意识、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的统一体;从宗教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看,宗教是一种既具有超越性又具有内在性,既具有社会本质和文化本质,又具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变动、不断生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第二章宗教学的学科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宗教学的学科结构11、宗教学学科的双重结构:①宗教学的知识结构;②宗教学诸下属学科的科际结构。412、宗教学基础学科:①比较宗教学:侧重于世界诸宗教的“横向”比较;②宗教史学: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世界诸宗教的“纵向”比较;③宗教类型学: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宗教现象作类型学的分析,以求对世界诸宗教的本质和变化规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④宗教学原理:关涉的主要是宗教学的理论向度或思辨向度,即其基本概念或基本范畴及其逻辑关联。13、宗教学分支学科:①宗教人类学:注重古代宗教研究,注重“无文字民族的宗教”或“原始宗教”的研究,注重田野考古。代表人物:泰勒《原始文化》,“万物有灵论”的代表;弗雷泽《金枝》,提出并证实了宗教起源于巫术的问题;威尔海曼·慢哈特,提出并证实了军权起源于巫师的特权;莱维·斯特劳斯《思维的野性》《当代图腾制度》,结构人类学的图腾观;克鲁克洪,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格尔茨《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将宗教理解成“一种行为和动力的象征系统”。②宗教社会学:宗教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奠基人杜尔凯姆,他把宗教研究奠定在宗教的社会性和功能性为根本特征和基本内容的理论范式上,内含着三条基本原理:宗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事实,宗教(神)的本质是社会,以及宗教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功能”。其他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瓦赫、拉特克立夫-勃朗、帕森斯、贝拉、默顿、贝格尔③宗教心理学:宗教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侧重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活动(关注宗教体验)。代表人物:詹姆斯,提出了宗教经验的个人性问题,导致了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弗洛伊德,强调宗教经验的无意识性或非理性,导致了奥尔波特和埃里克森人格心理学和自我心理学。④宗教现象学:宗教学与现象学的交叉学科,要求面向“事情本身”,面向“纯粹意识”。代表人物:商特皮,提出宗教现象学;胡塞尔,把“悬置”“本质直观”两个概念引入宗教现象的研究;莱乌,规定了宗教现象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布利克,主张从宗教自身的意义来理解宗教;伊利亚德,认为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不依赖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宗教现象学是“对神圣的一种整体上的把握”,“象形字符”或“神迹”本身即是宗教的本质。⑤除此之外,还有宗教伦理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宗教哲学、宗教批评学、宗教神学等。第二节: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阐释原则14、宗教学的研究方法①比较法:是宗教学研究运用的一项基本方法。比较法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从比较的众多宗教现象、宗教事实、宗教经验或宗教文献中找出隐藏在其中的内在本质或“家族相似性”,为了从中获得关于世界诸宗教本质、功能、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知识,进而形成关于这些知识的概念系统。5②诠释法:即宗教研究者对宗教文献、宗教遗迹以及现实的宗教体验加以整理、诠释、挖掘、描述、代言、观察、解释、判断、比较。宗教研究者形成的这种前知、前见的理论反过来影响其对宗教学的研究,诠释法具有历史性,使宗教学研究真正进入“效果历史”、“敞开状态”,对宗教定义的“最后一言”的独断论是不可能存在的。15、阐释原则①逻辑与历史在历史基础上相一致的原则(基本原则)是宗教学研究和阐释的一项基本原则,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基础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历史,我们强调的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而非历史与逻辑一致。②辩证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和阐释原则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中的“历史”的内涵问题,即要弄清世界诸宗教之所以能够按其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演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来。“辩证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和阐释原则”的方法论是辩证的,其本身不会排斥或取代宗教学研究和阐释的其他方法论原则,却可能成全和完善这些方法。6第二篇历史篇第三章宗教的起源第一节宗教的迷宫16、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意义首先,宗教起源是一个同宗教本质紧密相关的问题;其次,宗教起源是一个同宗教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紧密相关的问题;再次,宗教起源问题的认真探讨有助于开展对“宗教启示说”的批判;最后,宗教起源也是一个关涉人的自我认识及其历史发展的大问题。17、探讨宗教起源问题的困难宗教起源是一个相当古老又非常现代的问题,其研究的困难首先是由于史前时期年代测定的确定性问题,其次是现代人类对材料所作出的解释发生误差或偏差,使其带有“偏见”或某种“主观色彩”是难免的。18、关于宗教起源的不同学说从宗教进化论的和理性主义的方向进行研究。①伏尔泰、罗塞斯,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地讨论了宗教起源的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宗教起源于“神物崇拜”或“拜物教”的观点。②斯宾塞,他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借助“幼儿-野蛮人类比”,得出了宗教起源的祖灵论或鬼魂说的结论。③泰勒,从鬼魂说出发推论到各种动物及万物都有灵魂,提出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④缪勒,反对斯宾塞和泰勒使用的“幼儿-野蛮人类比法”,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先天具有的“领悟无限”的本领以及“单一主神教”乃宗教原初形式的结论。⑤弗雷泽,倡导“前万物有灵论”,提出和阐释了巫术先于宗教,宗教起源于巫术的观点。20世纪初叶,开始从宗教还原论的和前提性的立场思考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起源于无意识或潜意识,属于非理性主义。⑥杜尔威姆,把宗教还原为“社会”,还原为无意识的“集体表征”或“集体仪式”;⑦弗洛伊德,把宗教还原为原始人的心理需要,或他所谓的性冲动即俄狄浦斯情节的需要;⑧奥托,把非理性主义推向极致,把宗教的起源追溯到古代原始人类不可还原的激情与思想合二为一的“对神圣者的意识”或宗教经验上,引发了对人性深沉结构的讨论。⑨冯·丹尼,认为宗教起源于外星人造访地球。19、探讨宗教起源问题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宗教考古尼安德特人的遗址上发现了已知人类最早的葬礼的证据,对我们探讨宗教起源问题具有7三点启示:首先:宗教观念并不是人类从超出动物界之日起就开始具有的,而是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具体说,是人类进化到智人阶段,进入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才形成和产生的。其次,在人类的诸多观念中,灵魂观念或灵魂不朽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因此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灵魂观念起源的探讨上。最后,宗教遗迹与氏族和氏族制度的遗迹是同时期出现的,氏族制度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宗教是氏族制度的伴生物。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0、“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探讨宗教起源问题的首要任务,其必要性表现为:①探讨的宗教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人”;②原始人类历史创造活动所特有的历史规定性。21、宗教的产生①人与自然关系的二重化与宗教起源原始宗教都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从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人对自然的依赖感和恐惧感是宗教的根本基础和中心内容,自然崇拜或以自然崇拜为本质规定性的自然宗教成了人类宗教的最初形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另一个层面就是人对自然的支配欲和利用欲,离开了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任何意义上的神圣观念都是不可能产生的。原始人类的同化自然、超越自然、支配自然的欲求是原始宗教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一个根本动因。人之所以会甘愿依赖自然,其最根本的秘密还是在于希望通过依靠“人格化”的自然即“神”来实现自己同化自然、支配自然、利用自然并进而达到实现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之目的。②社会关系的神圣化与宗教的产生人不仅要和自然发生“关系”,而且为了从事生产活动必须同“他人”发生关系,建立社会关系。人们在满足自己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或生存欲望的过程中,不仅感到有神化自然的需要,而且也感到有神化“社会关系”的需要,这是宗教得以产生的根本性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22、宗教产生的认识论前提抽象思辨能力是宗教产生的认识论前提,形成于“智人”阶段,其脑容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有极大提高,构成了宗教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物质前提。缪勒强调人的认知能力乃宗教得以产生的一项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从而为全面考察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铺平了道路。23、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8宗教得以产生的另一个方面,即基于社会实践的长期的认识过
本文标题:《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段德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29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