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个病毒的发现:AdolfMayer(麦尔)1886年: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染性,是由细菌引起Ivanovski(伊万诺夫斯基)1892年:由细菌毒素引起Beijerinck(贝杰林克):真正发现病毒,提出了病毒的概念第一个由病毒引起的动物病例:牛口蹄疫病。法国人巴斯德1884年发明了狂犬疫苗。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病毒:1935年美国著名化学家斯坦利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动物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1955年,Scaffer和Schwerdt)实验证实:结晶物是蛋白质。研究方法:物理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自我复制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类病毒(viriods)----只含RNA不含蛋白质一种不具有蛋白质外壳,仅有一个裸露的大约由350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RNA病原体。拟病毒(virusiods)或卫星(satellites)---复制和衣壳化都依赖于辅助病毒。阮病毒::一种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也是蛋白质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可引起同种或异种蛋白质构想发生改变而致病或功能改变的蛋白质。病毒学:是以地球上最微小的非细胞生物病毒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病毒性质的两重性: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细胞内形式、细胞外形式)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化学结晶形和生命活动型)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标准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不能自我复制)2、假病毒与真病毒(真病毒:一种病毒穿上本身的外壳;假型病毒:一种病毒的核酸包裹另一种病毒的外壳)3、杂种病毒与纯种病毒。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1、病毒的致病性与非致病性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的分类: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占有一个特定生态环境,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设三个病毒目、66个病毒科(包括两个类病毒科)、9个病毒亚科、244个病毒属(包括32个暂定属和7个类病毒属)。三个病毒目:1、有尾噬菌体病毒目:肌尾噬菌体科、长尾噬菌体科及短尾噬菌体科。2、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及博尔纳病毒科。3、成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科。病毒的组成与功能:1、囊膜(Envelope)作用:(1)不被酶解(2)宿主受体识别:病毒表面糖蛋白:是免疫与疫苗研究的主要靶点.(3)保护作用;2、病毒衣壳衣壳蛋白的功能:1)构成病毒的壳体,保护病毒的核酸。2)无包膜病毒的壳体蛋白参与病毒的吸附、侵入。3)衣壳蛋白质是病毒基因产物,具有病毒特异的抗原性。3、病毒核酸(Nucleicacid)核酸的功能:遗传功能、抗原性;能引起免疫反应;少数能整合感染,引起细胞转化。4、病毒蛋白质(1)、结构蛋白质功能:①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们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启动病毒感染发生,有些还介导病毒的进入。②还可能具有凝集脊椎动物红血球细胞、细胞融合以及酶等活性。③基质蛋白构成膜脂双层与核衣壳之间的亚膜结构,具有支撑包膜、维持病毒。(2)、非结构蛋白(各种酶类):酶活性、参与病毒粒子装配、参与核酸合成、终止细胞大分子的合成。根据壳微粒的排列方式将病毒构形区分为:螺旋对称、立体对称、复合体对称。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的合成、装配与释放。动物病毒的侵入:(1)内吞作用:细胞膜凹陷,形成内吞泡;(2)与蛋白质膜融合:病毒包膜与细胞质膜融合;(3)移位:无包膜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植物病毒的侵入:介体感染、早期基因先转录,产物是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的合成的蛋白质和参与噬菌体DNA复制的酶。非介体感染。晚期基因后转录,产物是壳体蛋白。病毒基因组的分类,按核酸类型分:DNA病毒:双链{痘病毒、疱疹病毒科及腺病毒科(最大基因组病毒)};单链(细小病毒);双链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均为节段基因组);单链RNA病毒:正链(可直接作蛋白合成的模板,如小RNA病毒科、冠状病毒科等);负链(只在具核衣壳蛋白的逆转录酶存在情况下,才具有感染力。如棒状病毒科、负粘病毒科等);具双链DNA中间体的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具RNA中间体的DNA病毒(肝炎病毒)。按形态结构分:大DNA病毒、小DNA病毒、RNA病毒(非节段基因组)、RNA病毒(节段基因组)。从突变引起的遗传信息的意义改变看: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一种病毒长期生活在药物压迫的坏境下,产生了对该药物具有抗性作用。抗原性突变体:编码表面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抗原。重组机制:病毒重组一般通过分子内重组、拷贝选择和基因重配三种机制完成。交叉复活:一株病毒与另一株相关但具有不同遗传标记的灭活病毒复合感染细胞,由于重组产生具有灭活病毒某些遗传标记的活性病毒重组体。复感染复活:是指当遗传型相同的多个灭活病毒颗粒感染同一细胞时所可能发生的一种复活现象。表型混合(基因产物间相互作用):两株病毒混合感染时,装配过程发生错误形成,主要表现为耐药性,抗原性等改变,基因并未改变,改变的生物学性状不能遗传。温度敏感突变体:具有温度条件限制的突变型生物体。当其生长温度从限制性温度范围发生由低到高(热敏)或由高到低(冷敏)改变时,某种基因产物的活性丧失或改变,从而导致野生型转变为突变型。有关病毒起源的学说:一、退化性起源学说: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二、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三、病毒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学说。DNA与RNA变异机制的不同点:DNA:1、突变2、重组3、由于基因组大小的限制所产生的进化约束。RNA病毒变异发生的机制:1、突变:是RNA病毒变异与进化的主要原因;2、重排:两个具有分段基因组的病毒在产生子代病毒时将其遗传物质重新组合,是具有分段基因组的病毒进化的一个机制。3、重组:是两种没来源的序列经过共价组合形成新的核酸序列。与人类相关的主要DNA致瘤病毒:1、腺病毒2、人类8型疱疹病毒(HHV-8)、3、人乳头瘤病毒(HPV)EB病毒4、多瘤病毒5、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化细胞的性质:1、生长特性的改变:无限生长性、饱和密度的增加(无接触抑制作用)、支持依赖性(无);2、表面性质的改变;3、侵袭性(有)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是指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潜伏期长达数月至几年甚至终生,但不一定持续增殖和持续引起症状。能引起持续性感染的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多瘤病毒,肝炎病毒,阮病毒等。病毒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1)能够感染宿主细胞但不表现出致病作用(毒力不是太强);(2)保持自身的基因组长期存留于宿主细胞中;(3)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监视的机制:1、限制病毒基因的表达;2、感染免疫学特异性位点;3、逃避抗体的识别;4、逃避T细胞的识别;5、抑制T细胞识别所必须的细胞表面分子;6、病毒防御分子干扰胞质分裂功能(干扰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7、免疫耐受性。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病毒与细胞的相互关系,依赖、损伤。一、病毒感染促进细胞凋亡:除鸡贫血病病毒外,较多的DNA病毒都呈现出凋亡抑制作用;除劳氏肉瘤病毒外,几乎都是诱导细胞凋亡。二、病毒对细胞凋亡的抑制:1、抑制干扰素的作用;2、抑制TNFR和Fas介导的细胞凋亡;3、抑制Caspase的活性;4、Bcl-2类似物;5、P53抑制剂。病毒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1、病毒的感染性2、合适的感染途径3、宿主机体的易感性:(1)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2)宿主机件的免疫状态(3)其他物理因子(4)营养和年龄因素。病毒感染同细胞膜的相互关系:1)可逆吸附:静电引力作用;2)不可逆吸附:细胞表面分子发生化学键结合。病毒进入细胞确保高水平的转录机制:1、病毒粒子内装配有病毒基因组编码的RNA聚合酶;2、病毒粒子装配有一个转录活化子;3、利用强增强子确保早期基因的高效转录;4、晚期病毒基因的活化机制。DNA病毒确保DNA复制装置有效性的机制:1、病毒能编码一种新的复制装置;2、病毒能诱导细胞DNA的合成。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1、呼吸道途径,2、消化道途径,3、泌尿生殖道途径,4、皮肤、角膜、结膜途径。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及其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稳定: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免疫监视:控制癌变细胞。免疫反应: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特异性体液抗病毒免疫、特异性细胞抗病毒免疫。MHC-I类分子与CD8类分子结合的部位,是内源性;MHCII类,CD4+T细胞,外源性抗原。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机制:主动方式:主动干扰宿主的免疫系统;被动方式:抗原漂移、抗原转换、分子模仿;伪装(有主动有被动);干扰补体;病毒进化的二条途径:一是病毒与其宿主共同进化,二者具有共同的命运。二是病毒选择多种宿主,从而具有较广阔的生存环境。动物病毒载体的用途有如下几方面:1)研究真核基因表达调控原理2)高效表达真核基因,用于研制病毒疫苗或生产多种活性多肽物质3)利用病毒基因组中的基因表达增强子4)人类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或野生型(wildtype)基因较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一)、反义核酸技术;(二)负显性抑制剂与抗病毒基因治疗利用;(三)细胞自杀与抗病毒基因治疗(四)诱饵RNA与抗病毒基因治疗(五)抗病毒免疫基因治疗:1)抗体基因治疗2)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根据病毒疫苗的存在状态和化学组分:一、活疫苗二、灭活疫苗三、佐剂四、亚单位疫苗五、DNA疫苗六、多肽疫苗描述一种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由美国生物学家布林伯格于1964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身上发现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基因组结构:为不完全环状双链DNA,长链为负链,大小为3.2kb,短链为正链,长度不确定,两条链依靠5’黏性末端维持其环状结构。灭活方法: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小时、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毒粒存在形式: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管状颗粒,直径约22m,长度为100~1000nm、大球行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直径约42nm,分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基因变异:乙肝病毒为DNA病毒,同时也是一种反转录病毒,其反转录的过程是利用病毒自身的DNA聚合酶进行的。乙型肝炎的各基因区及多数调控序列中都可发生变异,变异类型有点突变、缺失、重复、插入和重排等,有的变异可影响多个基因片段。感染细胞途径:HBV感染细胞由特异性受体介导,病毒穿入细胞膜后在细胞质中脱壳,其核酸成分在细胞内质网状膜性结构中移行,部分核酸成分最终进入细胞核。进入细胞核的一部分HBV-DNA处于游离状态,为病毒复制做准备。HBV会在感染细胞数小时内病毒在细胞质中脱壳。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检查的方法:荧光PCR法、竞争PCR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标记物法和PCR酶联化学发光等方法。治疗方法:1.休息好2.中药治疗3.营养应进高蛋白饮食4.抗病毒药物治疗5.乙肝病毒的超氧疗法其中最有效的是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避免饮洒、使用肝毒性药物及其它对肝脏不利的因素。
本文标题:病毒学-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2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