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8.中国部分―中国近代城市的规划建设
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第八讲中国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内容框架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8.3中国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2009.6ECO-CITY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840-1949)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明朝中叶,倭寇猖獗,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大肆劫夺,明政府于嘉靖二年(1523年)封闭了通商口岸;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末年便日趋腐败,贪污成风,财政支绌,军备废弛,国力下降;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成长,并不断向外掠夺;2009.6ECO-CITY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840-1949)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840年,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妥协,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自此,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洞开;1845年,英驻上海领事和清政府议定,将黄浦江边一块地段划为英国人的租借居留地,开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占有“租借”之先河;随后中国出现一大批半殖民化、殖民化的城市;2009.6ECO-CITY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840-1949)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同意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地并允许日本人在中国设厂,则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而且免纳海关进口税;《马关条约》掀起了割地狂潮和投资竞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签订《辛丑条约》,此时中国已在各帝国主义掌控之下;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由外国独占的城市,如青岛、大连、哈尔滨等;2009.6ECO-CITY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840-1949)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封建军阀代替了清王朝;封建军阀、失意政客、封建大地主等纷纷向租借集中,造成租借的畸形繁荣;2009.6ECO-CITY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840-1949)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帝国主义国家疲于战争,在最初的几年中国民族资本有较快的发展,以上海及周边城市为主,如无锡开设纺织、面粉、丝绸等厂;1920s前后,民族资本进一步发展,范围更加扩大,但主要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如青岛建立了纱厂、面粉厂、火柴厂等;2009.6ECO-CITY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840-1949)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建立了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在南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全东北,企图把东北作为侵略全中国的基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中国广大地区,不少城市受到破坏;国民党政府向内地撤退,沿海大批工厂内迁,这一暂时的刺激因素使西南、西北等地得以发展;抗战其间,中国的城市建设几乎陷于停滞;2009.6ECO-CITY8.1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840-1949)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内城市建设很少,有些仅做过规划;解放区内一些解放较早的城市,自力更生,进行了初步的城市建设;1949年全国全面解放,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为工业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城市建设方针,开始了城市的恢复建设;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城市:1)由外国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2)一国或多国占有的“租界”城市;3)由条约规定而不是自由开放的商埠城市(约开埠城市);8.2.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1)由外国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割让地:香港、澳门、九龙、台湾;租借地:九龙“新界”、青岛、威海、旅顺及大连、湛江;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等,奉天、长春、营口、安东;占领地:云南勐乌、乌得、东北全境的所有城市;表现出来的特点(由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城市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列强占领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城市一般都是按它们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建设,显得较有条理,其布置手法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2)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我国租界城市最早出现在上海。典型的租界城市:上海、天津、汉口;广州、厦门、福州、杭州、苏州、镇江、九江、沙市,共计12个。表现出来的特点:这类城市原来都是中国较大工商业中心,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使旧城区和新辟的租界区之间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同时各租界区之间也均森严壁垒,道路与管线互不联系,房屋建筑形式和风格互不统一,整个城市形态极不协调;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3)约开商埠城市沿海、沿江地区的口岸城市悉数开放,如福州、宁波、烟台、南京、芜湖、沙市、重庆等;英法沙俄还强迫清政府开放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广大内陆和边疆地区的陆埠;日本1905年日俄战争后,强迫增开东北16座城市;表现的特点:约开商埠城市虽然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商品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口岸源源不断地抽走了大量的资源;在城市建设方面,往往是在城市近水路交通方便处形成畸形的繁荣的商业街区,出现了港口、码头、车站、仓库等基础设施;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2随着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1)近代工业城市的出现我国近代工业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和发展工业。从1865至1895年,先后开办了二十多个军事工厂,同时也带动了冶铁、纺织、造船铁路等诸多民用企业地发展(官办);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开厂,那么也就不能禁止中国人办厂,此后的一战让各帝国主义无暇东顾,所以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奠定了抗战前中国工业城市的分布格局;如南方上海、广州、武汉三大工业中心;在长三角典型的民族工业城市无锡、南通;北方沿海的天津、青岛工业中心;东北的大连、沈阳;内陆的济南、长沙、郑州、石家庄等;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2随着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2)近代矿业市镇的出现自1860s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以来,对煤、铁、铜、铅、锡等金属、非金属的需求增加,西方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些列出卖矿山开采权的条约和“矿务”合同,促进了一些矿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唐山开平,河北临城、峰峰、井陉,河南焦作,山西阳泉、大同、晋城,山东枣庄,江西萍乡,东北抚顺、本溪等地煤矿业发达;云南个旧锡矿发达,东北辽阳、鞍山、本溪等地铁矿业发达等;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3随着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自1876年第一条铁路(沪淞铁路)建设,到1913年第一条公路(长(沙)湘(潭)公路)建设,为我国近代陆路交通的开端;①铁路枢纽城市兴起——郑州、石家庄、徐州、蚌埠、沈阳、哈尔滨等;②铁路通过城市兴起——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南昌、汉口等;③原有的水运交通城市逐渐衰落,主要是由于铁路的建设改变了区域原有交通线路货运的流量和流向——如大运河沿线的扬州、淮阴等;我国公路的建设较晚,同时由于公路运力、运量较小,故对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对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产生了促进作用,如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四川广元等;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1)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至抗战前,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上海(370万)、北平(157万)、天津(123万)、广州(116万)、南京(101万);除此以外,汉口、杭州、沈阳、青岛、香港均是当时的大城市;上海,1843年开埠前夕人口20万,至1852年,人口54.5万,1908年100万,1928年280万,1933年340万,1949年达545.5万人;天津,1840年人口20万,1860年开埠前夕达30万,1900年60万,1920年达85万,1936年达120万,建国前达190万人;青岛,原为小渔村,1899年被德国租借,至1914年日本占领时,人口16.5万,1922年增至29万,1937年达53万,1949年达60万人;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2)小城镇普遍发展近代小城镇普遍发展的原因:1)近代工业、矿业和交通的发展,在铁路起讫地、交汇处及采矿点和工业布点地方形成了一批小城市(镇);2)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下,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产,一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生活必需依赖市场,因而在农村和城市周围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以此为立脚地进行谋生;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1)东北城市集聚区形成我国地域经济开发最迟、城市兴起最晚的地区;从19世纪末,俄、日、英等帝国势力先后侵入,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纷纷形成;在短短的四十多年间,一个以辽中沈阳(包括抚顺、鞍山、本溪等)为核心,哈大铁路为纵轴,滨绥铁路和沿海港口城市为两翼,重工业为主体,建有部分轻工业的东北城市密集区基本形成;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2)沿海城市带兴起中国沿海地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绵延带:东北辽中南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城市群;华北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城市群;山东半岛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中心,包括苏、锡、常、通、杭、嘉、湖、宁、绍在内的城市群;东南沿海包括温州、福州、漳州、厦门、泉州的沿海城市带;广东沿海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城市群区;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3)沿江城市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沿线的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岳阳、砂石、宜昌、万县、重庆等12个先后都是约开商埠的城市;随着各种洋货的输入,粮食、棉花、蚕丝、茶叶、木材、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输出,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建立和方便的交通条件,都在促使沿线城市的发展;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6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1)工业区和交通站场出现我国原有的工业大多是手工业,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形式;随着机器的使用,生产规模的扩大,故而形成了大片工业区;与此同时,新式交通的使用,在很多城市出现一系列为近代交通服务的设施和集中地段;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2.6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2)公共设施内容增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在许多城市内出现了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化娱乐、金融、行政办公、餐饮、体育卫生、邮电、大会堂、博物馆等公共建筑;2009.6ECO-CITY8.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8
本文标题: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8.中国部分―中国近代城市的规划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3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