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选修V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第1课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点1自然灾害分布特征的描述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试题中,经常要求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自然灾害的分布,回答这类试题时可借鉴下面的描述公式:以上各项并不是每个点都需要答到,在具体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时,应根据图的比例尺及图例进行要点选择:1.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区域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尺度范围去考虑。2.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1)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应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一般需要分段描述;(2)要求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总体分布特点,一般需要描述其分布特点、数值变化趋势等,应从极值(最大值、最小值)、疏密、面积等方面去考虑。3.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地理事物呈面状意味着比例尺相对较大,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应加以注意。4.计量图表类:一般要求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比较。读图时应重视其坐标代表的数据类型,并根据其数据类型进行相应描述。【例1】(2010·天津)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右图。据右图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思维过程】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需认真读右图,并结合描述公式进行语言组织。旱情分布差异的原因要结合东、西部地区实际,比较东、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差异,并联系旱灾的原因进行分析。旱灾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收支”两方面进行分析。“收”主要强调降水少,地表径流少,储水条件差等;“支”主要指蒸发、下渗等。答案:分布特点:旱情自西向东逐渐减轻。自然原因:降水量东多西少(降水量分布不均);西部坡度大(西部地势高),地表水难以保存;西部地表土层较薄,难以保持水分;西部有石灰岩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透。(答出任意两项即可。)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隐性的区位信息。显性地理区位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相对地理区位则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等。因此显性地理区位信息只需认真读图,即可从图中判读出来。规律技巧总结把握隐性区位信息隐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隐藏在题目的文字、图表中的信息。任何区域地图都包含大量的隐性信息,如【真题1】情境中的区域图像包含的隐性信息还有气候类型、自然带、土壤等自然地理信息,以及区域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欠发达等人文地理信息。因此,在解读区域图像隐性信息时必须结合试题设问解读出隐性信息。如【真题1】设问为旱灾的自然原因,故只需解读与蒸发、下渗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其中,蒸发因素属大尺度因素,体现不出东、西差异,故予以排除。从而重点解读与下渗有关的地理信息。规律技巧总结常见自然灾害的具体防御措施:1.台风的防御措施:①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②建沿海防护林体系等。考点2自然灾害的防御2.洪涝的防御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⑥修建分洪蓄洪区;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如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如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如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3.地震的防御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4.泥石流的防御措施:①稳:稳定沟岸,减少固体物质来源;②拦:筑拦沙坝,拦截泥沙;③排:在下游建泥石流排导槽,将泥石流排泄到指定地点;④禁:禁止在泥石流沟开荒等可能引起泥石流的人类活动;⑤植: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迅速恢复植被;⑥薪: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5.崩塌、滑坡防治措施:①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②排水工程(地表排水、地下排水)。6.干旱的防御措施:①修建水利工程;②营造防护林;③种植耐旱作物;④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真题2】(2011·福建)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思维过程】此题需要根据题目所给的冰雹背景知识来作答。第(1)题,季节分析:分析图形即可读出;原因分析:题目材料中表明是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产生的,因此思考引起春季气流强烈升降的具体原因。第(2)题,此题目依据课本中相应内容即可作答。答案:(1)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规律技巧总结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共性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大体可分为四大类:躲避措施:监测、预防,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工程措施:如水利工程等。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政策措施:如政府组织疏散、转移,组织群众抗灾等。规律技巧总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应该在平时进行,在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躲避措施平时也应实施,在灾害来临前尤为重要。做好躲避措施有利于政策措施的正确实施。政策措施中的自然灾害知识、自救等宣传教育主要在平时实施;组织疏散、转移、抗灾等主要在灾害来临时实施。规律技巧总结只有四类措施实施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关于本次旱灾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受灾最为严重B.全球气候变暖是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C.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受本次旱灾影响损失最严重D.实施人工降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次旱情2.相关部门为了及时掌握本次旱灾的范围及影响程度,应用的技术手段是()A.RSB.GISC.GPSD.数字地球D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山西不属特旱范围;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尺度范围,不属于此次旱灾的主要原因;此次旱灾主要为华北地区,水稻不是其主要农作物;A、B、C选项错误。人工降水可增加水资源,从而缓解旱情。第2题,地理信息的直接获取主要依赖于RS技术。(2011·盐城市第三次调研)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下图),完成3~4题。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损失率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B.因为经济发达,甲地区损失率最大C.乙地区损失率较大,其原因之一是抗灾能力差D.丙地区损失率较小,其原因是灾害种类单一,强度小C4.据图推测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最接近下图中的()A【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自然灾害损失率大致由沿海向内陆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甲地区经济发达,抗灾能力强,故其损失率最小;丙地区损失率较小,是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低;A、B、D选项错误。根据损失率的定义可知乙地区因抗灾能力差导致损失率大。第4题,上海市因经济远比周边地区发达,故抗灾能力比周边地区高,致使其损失率低于周边地区,A选项正确。(2011·海淀区高三5月月考)下图为“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回答第5~6题。5.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A.平原地区B.河流中下游地区C.湿润地区D.外流区6.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DB【解析】第5题,结合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可知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外流区。第6题,西北地区多融雪洪水;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多洪涝;长江中下游因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多洪涝;A、C、D选项错误。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导致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多洪涝,B选项正确。7.(2009·海南)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答: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答: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本文标题: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选修Ⅴ第1课-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湘教版湖南专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6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