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幼儿游戏棋班本课程实践研究
1幼儿游戏棋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我国有着悠久的棋文化发展历史,是围棋、中国象棋的发源地。棋类,它既是智慧的体操,可养心益智,又是一种融思想性、娱乐性、体育性、智力性于一体的娱乐活动。作为棋类活动的一个分支——游戏棋,以其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简单易懂的活动规则、富有游戏性的活动过程深受孩子们喜爱。近年来,国内外对幼儿棋类活动的开发研究层出不穷,在查阅了大量关于棋类研究的资料后,我们发现内容大多为比较抽象、规则复杂的象棋、围棋等,超出了大部分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而关注幼儿游戏棋研究较少,特别是市场上的幼儿游戏棋虽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但是良莠不齐,存在着成人化、贵族化的倾向。真正适合3~6岁幼儿游戏的棋类寥寥无几,并且很难分出小、中、大年龄层次。近几年,我们在幼儿游戏棋班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使其更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充分体现其游戏性和教育性,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一、创新形式,丰富游戏棋班本课程内容幼儿游戏棋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基点,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课程资源,把游戏棋纳入幼儿一日活动,整合主题活动,能促进幼儿发展的适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在研究内容的确定上,我们寓教育于游戏棋之中,一是依据主题,自制棋谱。依据各年龄班主题及五大领域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师自助设计棋谱与游戏规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传承经典,创新玩法。通过发放调查表、座谈等形式,搜集整理适合幼儿玩的传统棋类二十余种,然后找出传统游戏棋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通过游戏规则、玩法的改变,使其更适合各年龄段的幼儿。如小班我们选择了游戏规则简单的登山棋,并通过设计情景,如争夺小红旗,开汽车,认识图形等方式激发小班幼儿玩棋的兴趣,并尝试改变掷骰子为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增加游戏棋的趣味性。2二、创设环境,凸显游戏棋班本课程特色环境作为隐性课程,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在环境创设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幼儿在多样的棋类环境中感受棋类文化的魅力。各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凸显棋类特色的环境,如小班创设了丰富多彩而富有创意的国际象棋图案,墙面布置了登山棋、郊游棋,在活动区域摆放了各种各样的自制棋(图形棋、糖果棋、水果棋)等;中班布置了“棋乐无穷”墙饰,活动室屋顶上象棋棋谱,活动室的墙面自制方便幼儿随时取用的磁力五子棋、飞行棋,围棋,等,地面布置了与主题相融合的安全出行地面棋,设置了专门活动区——“小小棋艺轩”,摆放了各种自制的主题棋谱及斗兽棋、跳棋、大富翁等各种各样的游戏棋,走廊里布置了“棋艺大比拼”。晨检室、主题墙、区角……到处都流露出浓浓底蕴的棋文化,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孩子们对游戏棋的兴趣。三、集思广益,初步构建游戏棋班本课程体系在游戏棋班本课程构建中,我们以《纲要》《指南》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以终身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班级为基点,首先确立了各年龄段目标,如小班: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棋活动的兴趣;认识棋谱,初步了解游戏棋的规则、玩法;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培养初步的交往意识;中班:了解游戏棋的规则,并学习遵守;喜欢游戏棋,并积极参与活动,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对弈习惯,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大班:能够遵守规则,积极参与游戏棋活动;能两人或多人进行游戏棋活动,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能够参与制作游戏棋棋谱、规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班级幼儿特点及目标,确立目标后通过教研确定主题及活动,如中班《我在马路边》主题活动,设计了交通标棋、汽车棋、路灯棋、安全出行地面棋、文明小乘客棋等;在《奇妙的动物》主题中,分别设计了动物的家、动物的本领、3动物的尾巴、企鹅排队数学棋、预防感冒行为习惯棋、小兔旅行故事棋、小动物找家地面游戏棋等。主题游戏棋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主题活动内容,也使棋类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游戏活动,而成了主题活动的补充与延伸,深受幼儿喜爱。近几年的研究,初步研发形成了3-6岁幼儿游戏棋活动内容体系,自制主题游戏棋棋谱80余副,改变传统游戏棋棋谱20余副,亲子设计游戏棋棋谱40余副。我园游戏棋活动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实现了与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的有效整合,初步形成了我园游戏棋班本课程特色。总之,幼儿游戏棋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地实践探索完善的幼儿游戏棋班本课程模式,激发幼儿学棋的兴趣,培养棋感,提高棋能,促进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及个性的形成,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基。
本文标题:幼儿游戏棋班本课程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7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