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法定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春节【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内涵】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清明【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端午【来历】中秋节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形成较晚。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秋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法定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二、知识链接1、春节古代天文历法(1)春秋战国时期:①《春秋》中有世界上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②春秋时形成固定历法体系,十九年七闰,比西方早160年③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2)秦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制订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②西汉时有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③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出《大衍历》,表明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首次用科学方法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4)宋元时期①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有利于安排农事。②元朝郭守敬制造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编写“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2、清明3、端午(1)屈原和《离骚》(文学、改革思想)(2)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诗歌的黄金时代)4、中秋(1)儒家思想及其发展(2)唐朝诗歌的繁荣(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文学)(4)两岸关系的发展(1)儒家思想及其发展(2)唐朝诗歌的繁荣(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文学)(4)两岸关系的发展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又是九月九,……,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九月九的酒》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
本文标题:宏扬中国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7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