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设立幼稚园和兴办“慈善”事业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第一节设立幼稚园和兴办“慈善”事业•一、设立幼稚园•(一)设园宗旨•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幼稚之年,正就我范围之时”,•“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欲使街巷顽童、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兴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这种学堂就是幼稚园,实施的是儿童未入小学前的学龄前教育,用日常儿童生活中耳、目、手等感官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予以感性知识的训练,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两种:•1.日本式的;•2.宗教式的。1.日本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兴起于清末民初,清末产生的癸卯学制和民初确立的认字癸丑学制,都主要借鉴于日本。•保教内容:游戏、歌谣、谈话、手技。2.宗教式的幼稚园上午入园(8:30)朝会作业活动(包括恩物、美术、手工)批评已成工作解溲户外游戏静息音乐(律动、节奏在内)故事(儿歌、故事表演在内)游戏下午入园(1:15)午睡识字游戏户外游戏点心日记游戏散学恩物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FriedrichFroebel)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勃兰根堡(BadBlankenburg)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第一种恩物是6个不同彩色(红、绿、蓝、黄、紫、橙)绒线球。每个球各系一线,线色与球色一致。当儿童在尚未说话之前或稍后,母亲指引着儿童观察、抓弄这些柔软的小圆球,让他初步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动静状态,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随着儿童知觉和思维语言的发展,母亲一边把球向各方甩动,一边说前后、上下、左右,以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还可把球放于掌心,表示“有”,然后吸起来,空出掌心,表示“无”,借以发展儿童肯定和否定的观念。福禄倍尔从观察和实验中运用6个小球设想出50种玩法,系统地训练了儿童的各种能力。•第二种恩物是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后二者有穿孔,并附有木棒为细绳。球代表动,立方体代表静,圆柱体则动、静兼备。通过这种“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并且可以用它们拼成小桌子、小凳子、炉灶及其他物体。通过种种玩法和组合方法,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第一、二种恩物供3岁以前儿童游戏之用,以下各种恩物供3-7岁儿童使用。•第三种恩物是木制立方体(积木)。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正立方体。这种“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以及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观念。通过各种形状的堆砌,还能锻炼儿童的创造性的组合能力、造型、建筑艺术及象征性联想的能力等等。•第四种恩物是可分为8个小长方体的木制立方体。8块长方木块各长5公分,宽2.5公分,厚1.25公分,合起来成为5公分的正立方体。儿童在游戏中可通过长方体的比较获得长、宽、厚的观念等等。•第五种恩物是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小立方体的木制立方体。其中有3个小立方体又分别对分,形成6个三角体;有3个小立方体分别4等分,形成12个三角体。•第六种恩物是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体的木制立方体。其中一些还可分木板、斜角等更小的部分。•通过第五、六种积木游戏,给儿童提供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为儿童未来学习几何和数学打下基础。•基督教会创办的幼稚园更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儿童在园生活是天真烂漫的,他们与保姆的关系是融洽的。•但这种幼稚园难于同中国的蒙养院接轨,二者同时并进,几乎无关联。二、兴办“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之类。•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这种慈善机构不是教育机构,儿童在堂内多有繁重的劳动。•1868年,扬州育婴堂;•1870年,天津反洋教斗争;扬州教案发生•1868年8月22日,扬州教案发生。•186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缄三在杨州设立育婴堂,虐死婴孩40多名,激起民愤。8月初,英国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又来扬州租借房屋,设堂传教。扬州文武生员驱逐洋教。8月22、23日,百姓焚烧教堂,拆毁教士住所,击伤戴德生等人。事后,英驻上海领事麦华陀于11月初率军舰4艘、军队数百人赴江宁,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最后通牒,并扣留清“恬吉”号轮船相要挟。曾国藩接受麦华陀一切条件,将扬州知府撤职,赔偿教会损失并在教堂门前立碑保护教堂。•20世纪20年代,幼教战线的进步教育工作者,参加了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全面收回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的办理学前教育的特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实现的。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训练师资的主要途径:办幼稚师范教育、吸引留学生、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幼教机构。一、兴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1892年,海淑德女士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幼稚园教师训练班,收学生20名,每周六下午上课。•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招收对象为高小毕业生,学制两年。•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学校,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如景海幼稚师范的课程其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语、宗教等课;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的需要,有英语、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法等课;其中英语占学分最多,三年共学25门,166学分,英语占40学分。第二类是文化课,如国文、体育、生理、卫生、生物学、音乐等。第三类是专业课如心理学、学校管理学、实习、幼稚教法、启智用具教法•教会办的幼稚师范一般规模比较小,毕业生人数不多。•教会学校培养的师资虽然大多有爱幼教、爱孩子、性情温和等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多为家庭贫寒女子,因而基础差,学习易按西方教授的指教做机械的模仿。•“五四”以后,中国教育渐趋美国,促使西方教会办的幼稚师范规模越来越大,这引起中国幼教界的警觉,提出了“停办各教会设立的幼稚师范”的口号。二、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练•中国人出国接受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的国家,首先是日本,最早是1901年。•最初就学的学校是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课程:教育、心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1907年,吴朱哲在上海公立幼稚舍开办了保姆传习所,学生36人,学习内容和管理办法全是日本式的,课程除了一般文化课外,还有保育法、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其次,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吸引中国留学生。中国的学前教育也逐渐从学习日本向学习美国转变。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三、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倾向学日的总趋势下,蒙养院的合格师资也求助于日本。不少日本教习、管理和任教于中国蒙养院。•请外国教员(包括日本和西方的)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任教的办法,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一方面解决中国师资的匮乏,一方面引入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教法,同时渗透了奴化思想。
本文标题: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7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