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囚绿记——高考视域下的精准说课
1高考视域下的精准说课——《囚绿记》说课稿第一部分【一】关于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三篇写景状物散文,考纲的要求是:1、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的要求是: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关于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散文《囚绿记》,主要知识点有: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分析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综合C级)中心句:第10段中的“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作用:正因为常春藤的向光性触发了作者的情思,作者才借它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来抒发自己内心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含蓄地赞美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眼里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分析综合C级)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和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3、“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析综合C级)排比和暗喻。直抒胸臆,赞美了绿色的宝贵的和美好,生动详细地诠释了“绿”在作者心中的意义,为后文揭示文章主题做铺垫。4、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鉴赏评价D级)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的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绿枝条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应了“我”的自私、偏执等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的阴暗心理,也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5、作者爱绿、囚绿,最后要放绿的原因。(鉴赏评价D级)作者十分喜爱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绿色。为了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他把两枝常春藤枝条牵进居室,囚这“绿”,借此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但常春藤是那样固执,永远向着光明。在阳光照不到的环境中,它变得像生病的孩子。作者出于对绿色的挚爱,又被常春藤那顽强的抗争精神感染,仿佛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的呼唤光明与自由的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6、分析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探究F级)《囚绿记》写于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生活在狭小简陋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的枝条从窗外牵进狭小简陋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但作者慢慢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它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进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日寇侵华之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贞不屈的民族的象征。作者祝福常春藤“繁茂苍绿”,其中也饱含着对民族光明前景的信念,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同时,长春藤也象征着作者自己的品格。作者本人就是因为坚持从事抗敌文化工作,而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杀害的。悟囚绿之魂:难道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1、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2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2、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主题二:爱的误区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爱是毒药,爱是囚笼,爱是死亡。爱有误区。你看,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长春藤,不是“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为什么?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3、提示:难道这又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你受到什么启示?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小结:立足文本,深入开掘,触及灵魂深处。这才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思想醒悟、生命得到升华。4、提示:“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5、小结:《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第二部分【一】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目标:知识目标:疏通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我将采取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的学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相结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我将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领学生去诵读,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1、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首先课前发放导学案,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走近作者,提炼文本关键信息,明确中心内容。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全班同学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发散思维提出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观点,在质疑中生成新的问题,深刻理解文本的重点词句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本文标题:囚绿记——高考视域下的精准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8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