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浅析小学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及渗透
龙源期刊网浅析小学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及渗透作者:周娟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8期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音乐,使之能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无疑会对渲染起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等方面会起到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它也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收融合其它各学科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处于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这些都是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需求,他们坐不住,坐不久。这一切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语文教材颇具生动活泼、新颖多趣、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等特征。其中所选的课文具有典范性,不仅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而且文质兼美,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善于挖掘每篇教材的“美”和“趣”,然后以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去“品味”、去“享受”。“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他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较,音乐更具情境性、趣味性和感染力的优势。下面,笔者谈谈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放在一节课开头,帮助引入教学,营造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之间对话的过程”,上课前,播放一段流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尽快从课间状态脱离出来,迅速集中精力,跟上老师的思路。如果是一节公开课,用音乐引入既可以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又可使师生尽快融为一体,进入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音乐应用于一节课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在教学龙源期刊网《桂林山水》时,笔者先放上一段富有广西壮族特色的音乐,伴着清亮的芦笛,开始娓娓地介绍“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在音乐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品位课文内容时配以音乐来酝酿情绪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效果,教师常借助多种丰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领读、分角色读、录音朗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读等,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为语文的教学及学生语感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在这些朗读方式中,笔者着力尝试将音乐元素运用到朗读教学中,形成了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教学写景散文《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漓江的美景,教师可先用幻灯显示出课文的插图,然后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想去漓江游玩一番吗?”并抓住契机创设情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荡起双桨,尽情地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吧!大家坐好了吗?”接着安排两人划桨并随机播放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随着美妙的旋律,教师以导游身份范读课文。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秀丽的山水图画,荡漾在学生耳畔的是优美的音乐和入情入境的导游语,孩子们又怎能不为漓江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呢?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也悄然展开。在余音绕梁的气氛下,教师轻声地问:“你们能说说用自己的小手、小脚拨动漓江水的感觉吗?”“清凉极了,溅起的小水珠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呢!”“我没忍心打破漓江的宁静,但我感受到了迎面吹来的凉风中还夹带着漓江水那甜甜的气息!”孩子们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完全沉浸在了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至此,“身临其境”之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音乐和图画的介入,学生才兴致勃勃地朗读着课文,品尝着语境,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沉浸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学习活动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3课末渗透音乐,升华课堂教学的主题音乐作为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语文也有相通之处。即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时代之音,把音乐和语音沟通起来,根据音乐的语音、旋律、节奏,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治性情,升华思想,加深印象,在美文和音乐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如:笔者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看到的是一位低头踩缝纫机的、瘦弱的、贫苦的母亲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愿儿子学不到知识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的母亲,教师随即播放《母亲》这首歌,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文中的母亲、歌曲中的母亲、自己的母亲联系起来,自然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紧接着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几句话,既积累了语言,又深化了情感,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龙源期刊网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本文标题:浅析小学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及渗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8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