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钟绍春何时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的哪些方面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如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整合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支撑环境和平台?整合课的评价指标?要实现有效整合,我们必须回答下列问题科研好的人讲课差,也差不了那去;科研不好的人讲课好,也好不了那去!谢谢大家!一、何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解读–信息技术手段是与常规教学手段同等性质的工具。2、何时引入信息技术——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困难,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返回二、在哪些方面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向–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培养—提供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培养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提供不同类别的培养内容。–动态调整学习方式—提供实时获取学习情况的途径。–学生合作发展—提供合作发展的支撑环境。–动态管理学习过程—提供支撑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有效的知识与信息形态。–改善或构建教与学的方式—提供验证的手段和途径。–为课程的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撑。返回2,3,4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改变内容承载的介质及呈现形态增加设计须考虑的因素:学生、教师、目标、内容、条件、环境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讲授、自主与协作学习、交流、反馈搭建平台、改变方式: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其它评价扩充培养目标返回三、如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点解决方法确定整合点诊断信息化环境选择课件设计与集成返回教学过程及步骤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每一个课堂教学基本单位(知识学习+智慧形成+评价与调整)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接受、探究、研究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自主(独立、协作)»主体/主导»接受/讲授按照理想的状态设计每个步骤的教学行为。1、过程及步骤设计(1)学习动力:–让学生在一个清晰的架构下学习。–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内容。(2)信息形态–设计学习内容有效的呈现形态,提高学生接受的质量和效率。(3)在智慧的体系下构建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智慧。–规划研究、确定领域、发现问题、抽象问题、分解问题、选择方法/提出方法、应用方法、验证方法。教学模式及过程设计的要点(4)阶段性检测框架构建程度,关注每个学生的构建情况。(5)在学科内容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尽可能实现学科间的有机结合。(6)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展示知识的应用能力。教育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了,而应是让学生越来越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返回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几何《数学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代数数感符号观念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统计数据分析随机事件例子1例子2例子例子例子例子例子返回–定义:整合点,在教与学过程中具有下列性质的步骤或环节,我们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实施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手段可能支撑。–要注意区分内容中的难点与整合点之间的区别。–整合点诊断的关键是教学模式的设计。返回2、整合点诊断多媒体环境计算机教室环境网络学习终端环境3、环境选择返回–用途: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境类型。–有效支撑的教学内容:新知学习,学科体系建立。–有效支撑的教学步骤:情景创设、讲解、引发思考及讨论、归纳总结、拓展思维等。–有效支撑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资源及软件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需要的软件条件:教学资源、备课及讲课平台(来自本机或来自校园网络、互联网络)。–优势: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统一讲解、激发兴趣。–不足:个性差异难以处理。返回(1)多媒体教室环境–用途: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环境类型。–有效支撑的教学内容:新知的学习、运用与实践,学科体系建立,系统复习与训练,评价,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有效支撑的教学步骤:交流研讨与评价(师生、生生)、实时测评与反馈、系统训练、拓展思维。–有效支撑的教学形式:教师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及软件环境,学生利用计算机,采取自主(独立、合作)或主体/主导形式,以认识、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需要的软件条件:网络教学资源,备课及讲课平台,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平台,系统训练、交流研讨与评价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本教室或校园网络、互联网络)。–优势:有利于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激发兴趣、形成能力和素养。–不足:注意力分散。(2)计算机教室环境返回校园网络–用途:一种辅助环境类型,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提供辅助支撑,为课后学习提供支撑环境,拓展学习空间。–有效支撑的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教学系统评价与反馈,开拓视野。–有效支撑的教学形式:教师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及软件环境,学生以独立或合作形式自主学习。–需要的软件条件:自主、协作、研究性学习平台,系统训练、交流研讨与评价平台(校园网络、互联网络)。–优势: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不足:不容易管理。(3)网络学习终端环境互联网络–用途:一种辅助环境类型,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络提供辅助支撑,为课后学习提供支撑环境,拓展学习空间。–支撑内容:巩固学习内容,完善学科体系,开拓视野。–学习形式:学生自主学习。–优势: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不足:无法管理。返回4、整合点解决方法虚拟仿真模式;;;虚拟模仿模式123信息检索模式–条件检索–关键词检索文本数字化模式图片数字化模式音视频数字化模式计算模式统计汇总模式信息集成模式123学习步骤支撑模式–作业–答疑;–讨论–评价–发布学习过程管理模式–研究性–探究性–认知性返回课件设计与集成应考虑的因素–信息化环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学习方式:接受、探究、研究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自主(独立、协作)、主体/主导、接受/讲授。–使用对象:学生、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习阶段:课上、课下。–学习地点:教室、家庭、公共场所等。课件设计与集成的结果–多媒体—教师用课件–计算机教室—教师、学生两种课件–网络—教师、学生两种课件1235、课件设计与集成返回四、支撑平台的体系架构课上课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网络环境备课平台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制作工具编辑工具资源库教学管理作业工具评价工具交流工具构建工具试题库资源搜索工具软件构件库教师机软件教师机软件学生机软件教师用软件学生用软件教学软件(平台/课件)集成平台支撑备课资源及构建系统教学支撑平台–体系架构、标准、设计及开发方法研究;–无编码资源制作工具设计、开发及应用研究;–资源组织与管理、编辑、集成的方法及标准研究;–学科单元(或课)可共享(或重用)最大素材集合研究;–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智能导学、诊断;–寓教于乐的游戏。资源与软件的研究重点返回教案目录资源库资源网站学科工具题库论坛任务1任务2任务n教师机教学软件画面返回学习内容体系博客资源网站作业提问论坛任务1任务2任务n学生机教学软件画面返回1、资源体系;2、资源呈现形态及组织方式;3、资源管理平台;返回教学资源–学科基本支撑体系;»知识网络体系、大百科词典;»专题学习资源、参考资料、试题;»典型案例;–公共资源体系»典型的国家、地区、城市、组织、人物等的有关信息;»典型的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环境的有关信息;–教材体系,与不同版本教材相应的资源;–考试训练体系»正向建模、反向建模、特征提取、推理及总体调度体系。–结构图返回1、资源体系资源体系结构知识结构库学科词条库课标教材1教材n题库专题资源库公共资源库文献库教学方法库学习方法库版本库教案库试卷库学案库–课程资源的呈现形态包括:素材、教学案例、课件、教学设计方案、试题、文献等。–资源的组织方式»教学资源文件。»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资源网站。–资源组织体系»册综述、各单元资源、册综合复习、册训练»各单元资源:单元综述、单元复习、单元训练、各部分资源»各部分资源:课件、素材、练习、拓展、参考返回2、资源呈现形态及组织方式资源的分类、存储、检索、统计、上载与下载、异质管理、共享。资源安装:全部、部分安装。部分安装能够按照学科、版本、单元、类别、媒体格式等进行选择。3、资源管理平台返回资源管理库1库2库n专题性学习资源网站架构目的与作用:围绕某一专题开展深入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架构(分教师使用功能、学生使用功能、其他人参与功能)–专题学习内容体系(可以分级浏览)–自我测试(智能诊断)–学习过程引导、记录与管理(智能导学)–协作学习(小组、校际、随机组合等)–问题咨询–通知、学生发布信息、论坛、群发信息–专题网站简介及使用指南。4、5、6返回学习引擎特征信息提取个性化学习学习效果测试交流互动特征学习方案学习规律学习资源题库过程数据测评数据学习计划制定方案制定计划规律挖掘学习支撑系统动画工具:专向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如:解不等式平台解方程组平台化学编辑平台四则运算平台化学知识平台动画工具数学函数训练几何讲解化学实验训练物理光学平台物理电学平台历史活动地图学科动画开发工具返回总体指标,采取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效果改变程度。具体指标–整合点诊断的准确性。»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点、课程类型把握的准确性。»每种课程类型教与学模式选择、过程安排、策略与方法确定的科学性,整合点诊断的准确性。–信息技术手段优势挖掘的全面性及解决困难模式和方法的合适性。–资源与软件设计的系统性、有效性、可行性。–教学资源、软件、网站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可操作性。–教学上运用方式的合适性。五、整合课的评价指标返回–明确整合的基本思路–建设必要的支撑环境–建设有效的支撑资源及软件–系统开展教师整合能力培训–制定整合工作的评价标准–选择有效的推动策略»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能力提高、促动应用»参加大赛»示范活动»有效的培训活动»交流研讨活动»紧扣教学主旋律»作为各类评定的主要指标(必要指标)–逐步形成整合的模式及方法体系(可操作规程)六、如何有效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返回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