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资料
态度与行为12工商孙灵勇——683630什么是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一旦变得比较持久稳定,就会成为态度。态度有指向性,有态度主体和态度客体,态度具有相对稳定的连续性。态度的心理结构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意向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态度的意向成分是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我们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我很欣赏我的老板我愿意与我的老板一起讨论事情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1.态度虽然含有认知倾向,但不等于认知,认知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态度表达2.态度虽然含有情感倾向,但不等于情感,情感情绪可以直接反映出态度3.态度虽然含有行为倾向,但不等于行为,人的行为反映其态度什么是行为?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类行为的特点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外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2.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就需求来说,人们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所激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激励。对于旁观者来说,一个人的需求也许是离奇而不现实的,但对这个人来说,这些需求恰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3.有目标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不合理的行为,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4.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达成以前,是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变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潜在行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5.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行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人类的行为具有可塑性。之所以人类的行为具有这些特征,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性的行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个普遍性的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情决定我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艾默生态度决定行为吗?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也许需要放弃态度这一概念。——艾伦·威克,1971”课本教材P66页教材中,认为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我认为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不了行为,它是无效的!我们经常扮演伪君子的角色!案例1:生活中,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原因。很多政府官员心里十分清楚贪污腐败是违背道德的,是不应该做的,但还是没有阻止他们的贪污受贿行为!案例2:呼吁安全驾驶的效力远远低于对限速驾驶、隔离高速路和酒后驾车的惩罚。许多驾驶员知道酒驾会对自身和社会带来灾难,但还是没阻止他们的酒驾行为!态度究竟在何时是有效的影响行为的非态度因素很多,把“非态度”因素的影响最小化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来的人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行为可以决定态度吗?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马,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马车。——罗伯特•埃布尔森案例1: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津巴多(Zimbardo,1971;Haney&Zimbardo,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要求大学生自愿者在模拟的监狱中待一段时间,以此证明到底是人使这个地方变得暴力,还是这个地方使人变得暴力。实验过程:津巴多用抛硬币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卒,给他们分发制服、警棍和哨子,并且命令他们按规则行事。另一半学生扮作犯人,穿着令人羞耻的衣服,并被关进了单人牢房里。在经过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后,狱卒和犯人,甚至研究者都进入了情境。狱卒开始贬损犯人,并且一些人开始制造残酷的侮辱性规则。犯人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津巴多(1972)报告说:“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分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变成它的傀儡。”随后,津巴多在第六天就放弃这个原本计划为两周的实验。案例2:197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证实了给他人提供帮助会加强对其好感的观点。作为宾夕法尼亚组织大会的秘书,他受到了另一个重要立法者的反对,所以富兰克林想着手把他拉拢过来:“我并不打算通过向他表示任何卑躬屈膝的尊敬来博得其好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采取另一种方式。当我听说他们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稀奇古怪的书后,我给他写了封信,表达了我十分渴望读到这本书的热切心情并恳求他将书借给我几天。他立即就寄给了我,而我在一周之内归还了,并强烈地表达了我的谢意。当我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他主动和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并且非常彬彬有礼。随后,他甚至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随时准备帮助我。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以上2个案例说明了行为对态度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你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你一个小忙。一般的假设,态度决定行为太过于绝对,我们在现实中也要重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我认为态度与行为并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它们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态度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利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吸烟者在抽烟时,其实知道抽烟的危害性,但是他们却并未停止抽烟,而是改变态度,自我辩解,安慰自己抽烟并没多大危害,从而让自己更加舒适。这葡萄一定是酸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只能安慰自己葡萄是酸的,尽管它知道树上的葡萄已经成熟了,是甜的!大学宿舍的人际关系有调查发现大学宿舍的人际关系普遍不佳,其实很大的原因是认知不协调。我们在与室友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先有了对自己的认知:“我是善良、友好的”,而这一认知与“我和室友发生了冲突”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一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尊,维护自我形象,因而将责任归因于室友,“是室友的问题”(产生了新的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而不是我的问题,出现“自我服务偏差”;或者是否认宿舍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价值,认为与室友发生了冲突对我们没有影响,抱无所谓的态度(改变其中一项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从而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类型员工工作态度的测量方法态度调查工作满意度测量员工工作态度的测量方法组织承诺测量测量、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可以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态度调查的结果经常令管理层感到十分惊讶,有时他们会发现最糟糕的抱怨可能来自那些拥有最好的工作条件和最优厚待遇的员工身上,那些管理层认为客观公正政策和实践可能被大多数员工或其中一部分员工认为是不公正的。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一)、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二)、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三)、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四)、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奥根教授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应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神、谦恭有礼和公民道德。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人际矛盾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沟通。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1.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一种对组织有利但是对个体造成损失的行为2.组织公民行为可能出于利己的动机3.组织公民行为不见得一定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果4.组织公民行为有时也不一定会使组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环境管理者应该如何利用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往往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果,因此管理者应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体贴下属,关注下属,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确保企业各项程序的公正性,比如晋升机制,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影响员工的态度,促使员工做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本。
本文标题: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3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