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第二节戏曲的发展戏曲知识补充明代四大声腔清代梆子与京剧艺术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戏曲知识补充明代四大声腔清代梆子与京剧艺术什么是戏曲,它的特点是什么?思考什么是戏曲?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它作为中国传统的戏曲样式,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王国维给戏曲下过一个简练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的显著特征:综合性、程式性、象征性。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及功能:协调其他部类、个性彰显、叙事抒情、制造气氛。戏曲音乐的界定:戏曲音乐是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类。它包括唱腔和器乐两大部分。戏曲音乐唱腔器乐§戏曲的唱腔:唱腔是戏曲声乐成分(用人声表现艺术的部分),也是戏曲的主体成分。戏曲里可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合唱、伴唱以及帮腔等。大多数剧种主要使用独唱和对唱。§戏曲中的器乐:分文武场:“文场”,一般指笛子、胡琴、琵琶、扬琴等管弦乐部分。“武场”,一般指打击乐部分(一些重乐器,这个重指的是音量强,如唢呐等,在一些剧种中也归入“武场”)戏曲发展历程:§萌芽期(宋代以前):脱胎于原始歌舞-春秋时“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东海黄公”-南北朝至唐代的歌舞戏及参军戏。§发展期(宋元时代):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成熟期(明清时期):四大声腔及“花、雅”之争后“乱弹”兴盛。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明代戏曲四大声腔的形成条件:☆元末明初,杂剧衰微,南戏取而代之;☆南戏结合南方各地方言形成四大南曲声腔。四大声腔介绍:南戏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海盐腔产生及流行状况,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明正德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由于受到士大夫的扶植和支持,很快流传到嘉兴、温州、湖州、台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盛极一时;剧本,多属文人创作;音乐方面,风格文静、幽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弦管;衰亡,由于昆山腔兴起,日渐衰落,以至绝响。正如明代王骥德《曲律》所言:“旧凡唱南曲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余姚腔产生及流行状况,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会稽即绍兴府的余姚一带。明代中叶已流传到江苏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安徽的贵池、太平等地;音乐方面,唱法已难考证,发音吐字用杭州湾地区的土语,可能不用丝竹弦管伴奏。有人认为自明末流行于绍兴的调腔就是余姚腔的遗声或支脉。弋阳腔产生及流行状况,元末,产生于江西弋阳,也叫“弋腔”,清代称“高腔”。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传到徽州、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音乐方面,属曲牌体,形式灵活,易与各地戏曲声腔、民间音乐相结合,能糅进地方方言,音调高亢,情感奔放,演唱保留古老民间歌唱的“唱”、“和”特点,节奏极为自由,常用“滚唱”的方法,就是在歌词之间,插进一些通俗的词句配上一些接近口语、容易听懂的唱腔。伴奏用效果强烈的打击乐,随腔烘托。影响,由于其易于入乡随俗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如赣剧、湘剧、川剧等高腔戏都与其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昆山腔概况魏良辅与昆山腔代表作品及片断欣赏概况:也叫“昆腔”“昆曲”,因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创始而得名。是南戏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最久、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影响最深的剧种。魏良辅与昆山腔:§魏良辅: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人,原籍江西,寄居江苏太仓。他熟谙南北曲,并与过云适、张野塘等人共同研究,在昆山土调的基础上,吸取海盐、余姚等腔调的优点,融入北曲唱法,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对昆山腔的改革:☆布调收音:布调是要求行腔的起伏高低要符合平、上、去、入的字调。收音就是指“咬字”,把字的声母、韵母正确的唱出来。☆水磨腔:就是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作细腻化的处理,使音乐轻柔婉转,圆润流畅,舒缓优美。☆冷板曲:就是把拍子放慢拍子一慢,就少了一分热烈的气氛,增加了冷清感,所以叫“冷板”。☆伴奏乐器:据明人记载,昆曲在当时已有较完备的管弦乐队伴奏乐器包括笛、管、笙、箫、琵琶、三弦、筝、月琴,以及锣鼓等多种打击乐器。代表作品:☆《浣纱记》:作者,梁辰鱼(约1521—1594),字伯龙,号少白,江苏昆山人。是第一部依新的昆山腔谱曲的剧本,它奠定昆曲百戏之宗的地位。☆《牡丹亭》: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今抚州)人。是我国卓越的戏曲作家。著有传奇作品《紫钗记》《还魂记》(一名《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4部,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对封建礼教和当时的黑暗政治进行抨击。《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昆曲牡丹亭剧照欣赏乐队梆子腔与京剧艺术地方戏曲发展概况梆子腔京剧梆子腔梆子腔又名秦腔,也叫乱弹,是清代新兴的地方戏曲中影响深远的声腔系统。梆子腔最早形成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因演奏时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据称其流传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转战各地有关。乾隆年间,梆子腔流传已非常广泛,它与各地语言及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步演变为各地梆子腔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有的在同一地区内还产生出不同的流派,或演变出新的声腔系统,形成千姿百态的梆子腔音乐。梆子腔音乐特点:属于板腔体系,唱腔在一个曲调上发展变化,分花音和苦音,可表现高亢激昂、悲壮粗犷之情,又可表达欢乐活泼、插科打诨之趣。花音又叫欢音,表现的是欢乐的情绪,苦音又叫哭音,用以抒发悲哀的情感。梆子腔使用的乐器各地不同,但击节都是用木梆子(造成强烈的节奏感),主奏乐器是用音色高亢的拉弦乐器。京剧艺术京剧的形成与兴盛:音乐上的特点:代表人物:欣赏《搜孤救孤》音乐特点: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一些古代声腔如:昆腔、南梆子、四平调、吹腔等;西皮音乐风格较明朗流畅,二黄较深沉柔和,反西皮二黄则色彩较黯淡;板式上,以原板为基础,衍化出导板、回龙、慢板、二六、流水等;曲式结构为板腔体。代表人物:三鼎甲: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同光十三绝&皮黄腔:戏曲声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的合称。“西皮腔”是指湖北襄阳将陕西梆子与楚腔相结合的襄阳腔;“二黄腔”指江西宜黄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的声腔,这两种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皮黄腔。&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不同的板式。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一场戏或整出戏的音乐。这种结构体式,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变化的发展形式为特点,同类腔调的各种板式,可视为由一种基本板式发展变化而成。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可作为板腔体的代表。谢谢!
本文标题:明清时期课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3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