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长征精神伴我行》主题队会教学目标:了解长征的知识,体会长征精神,践行长征精神。教学重难点:践行长征精神。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了解长征1、长征的原因蒋介石相继对红军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使红军处处挨打,为了保存实力,只好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2、长征的路线1934年,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横跨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十一个省,于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行程二万五千里。3、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险恶环境、经典战役(1)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湘江乌江,赤水沙江。(2)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3)长征时遇到的困难: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缺衣少粮、少药,有很多红军饿死、冻死在了长征的路上,《丰碑》中的军需处长就是被冻死的;环境恶劣,过草地时很多红军掉进沼泽而牺牲。师小结:红军勇敢地克服了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我军开创了新局面,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也给新时代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二、赏析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1、《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2、赏析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中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小泥丸在滚动。三、长征中的故事1、《丰碑》天气恶劣,军队行进在风雪中.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名战士已经被冻成冰坨.战士们都穿着刚发下的棉衣,军长思索着为什么没有他的棉衣,便下令找军需处长.不知是谁指着那战士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大家顿生敬意,落下泪水,庄严敬礼.2、《马背上的小红军》过草地时,陈赓大将与一位倔强的小红军的故事,因为小红军掉队,陈赓让他上马,他很倔强坚持不上,后来陈赓给了一小包青稞,小红军坚持不要,并且从背上拉下鼓鼓的干粮,其实那只是硬邦邦的牛膝骨,但陈赓被骗了,最后等到陈赓明白时,策马回追,但小红军早饿死了。四、感受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乐于吃苦,乐于奉献,自强不息。五、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1、重温长征精神的意义: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2、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困难?3、遇到困难后,我们怎样结合长征精神去克服困难?4、我们怎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长征精神?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践行长征精神:学骑自行车、爬山、学习外语、学习乐器、学会干家务、和周围的人交流……六、教师寄语: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急需的正是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向上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本文标题:长征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47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