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内容产前期和新生儿的发展2.婴儿和学步儿的发展3.童年早期儿童的发展4.童年中期儿童的发展5.1.青少年的发展6.总论第一编总论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历史回顾与前瞻西方、苏联、中国研究方法研究原则、基本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和环境基础遗传、环境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章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研究对象究竟要研究什么?如何理解心理的发展?(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思路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心理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基本内容和任务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什么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是其毕生发展的一部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什么是发展?−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向上,向下,稳定?−发展是质的改造?什么是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从系统研究的角度看(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人的心理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比较心理学(又称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都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范围内。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主要研究低级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类人猿心理的发展历程,以揭示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各个民族的心理并加以对照,以勾画出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大致轮廓。发展心理学从个体研究的角度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着重在于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探讨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约为17、18岁。在发展心理学家眼里,从出生到成熟被视为广义的儿童期,对这一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的研究,就构成了“儿童发展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框架。心理发展的特点发展是向上/向下?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是由环境还是由成熟决定的?♣遗传决定论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环境决定论华生:儿童的成长完全可以通过环境的力量加以塑造。目前关于遗传和环境的观点承认遗传和环境两者均对心理的发展起作用,但是在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研究者强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主张遗传的影响更重要的观点:强调人的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主张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观点:强调早期环境经验对一个人毕生发展的重要性,还有强调行为的可变性。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即一小步、一小步渐进的,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跳跃式地以产生新的行为模式的形式展开的。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发展模型(growthmodel):发展被视为是由遗传程序所设定的,并受制于成熟的过程。发展变化是感知、运动、认知技能与操作上的平稳的、连续的量的增加。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阶段模型(stagemodel):将发展看成是非连续的,在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分化—层次模型(differentiation-hierarchizationmodel):发展被视为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对早先简单、弥散、整体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分化,并且建立起更高水平上的整合与层级组织。持这一模型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获得似乎就体现了这样的发展模式。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与阶段性汇聚模型(canalizationandfunnelmodel)。汇聚模型假设人类的行为或潜在行为在发展的开始非常宽广且具有很大的可变性,随着发展的展开,其范围与形式逐渐受到限制,并形成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早期学习就符合这样的发展模型。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与阶段性人本主义模型(humanisticmodel)。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马斯洛、弗罗姆等看来,个体是自身发展的主动建构者。人本主义模型并不将发展中的个体视为“年龄与阶段的俘虏”,而是将个体看成是一个从一出生开始就逐渐指向并控制信息加工过程、指向并组织自身活动可能性、反思自身思维的有机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本主义模型与汇聚模型正好相反。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发展是有方向的?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尽管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个别差异白痴学者(idiotsavant)是指轻度或中度精神发育不全(IQ低于70),而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群认知功能的人。其特殊才能可表现在日期推算、计算数字、音乐、绘画、背诵、查阅字典、下象棋,甚至是某一专业知识领域。个别差异心理学假说认为,智力由一般智力和个别智力构成,前者代表智力的整体结构,后者代表智力的各个特殊方面,如计算能力、特殊记忆、音乐才能等。一般智力和个别智力之间,各种个别智力之间,其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协调,白痴学者就是这种不均衡性的一种突出表现。个别差异“熟悉块”假说认为,日期推算等行为强烈地激发着脑内作为动机性行为神经基础的“奖赏系统”,从而出现了“自我刺激”行为。所谓“自我刺激”,就是自我追寻某一特定刺激,并以刺激本身作为奖赏并感到满足。由于“自我刺激”的作用,患者脑内储存了大量的数字关系,形成了有利于快速提取的“熟悉块”。个别差异神经电生理假说则提出,白痴学者可能是由大脑皮层各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患者在总体上脑功能发育不全,但局部区域可能存在代偿性的超常发育。发展的关键期形态学家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某个特定时期,加上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特定的形态变化,这个时期就称为敏感期(sensitiveperiod)。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例如,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若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就极易造成先天缺陷。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发展的关键期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狼孩卡玛拉由于从小就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后来虽然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的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关键期与早期学习结果/过程取向:以弹琴与欣赏音乐为例结果取向:为考级、加分而练,重演奏技能而轻音乐素养,会弹琴而不会欣赏音乐过程取向:灵活了手指(开发大脑)、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成熟期前倾”就典型地反映了由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普遍提前,与此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也提早出现。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一反抗期年龄:2-4岁特点: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发展的年龄特征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发展的年龄特征自我中心主义年龄:6岁以前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此外,由于儿童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象,思维还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倾向于将活动着的任何物体都视为有生命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期的多动行为年龄:6-10岁特点: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原因: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发展不平衡;环境(节奏、玩具)发展的年龄特征青少年的“心理断乳”年龄:10-18岁,成熟期前倾特点: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附而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主。对自我过分关注:外貌、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等,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对异性的向往。躯体发育的成熟还会导致青少年渴望了解异性、接近异性。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西方心理学家的分类:皮亚杰、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科尔伯格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朱智贤、刘范、许政援、方富熹我国关于毕生发展的阶段@产前期:从母亲受孕到个体出生前的一段胚胎和胎儿发育阶段,大约为9个月。@婴儿期:又称婴儿和学步
本文标题: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1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