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秦诸子语录(一)《论语》《大学》《中庸》《荀子》《老子》《论语》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作者与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一、作者与作品简介•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为学之道①学习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为学之道②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思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精益求精●第一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罔:蒙蔽,欺骗。殆:危险。●第二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参考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本章大旨】强调要有实事求是的明智学习态度。由:孔子弟子,姓仲,名子路。女:通“汝”,你。知(zhì):通“智”,智慧。●第三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道:正当的途径。处:接受。恶(wù):厌恶,不喜欢。去:摈弃,摆脱。恶(wū):怎以终食之间:在吃完一顿饭那样的短时间里。造次:紧迫,匆忙。颠沛:跌倒,挫折,流离失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参考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参考译文】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本章大旨】强调孔子的利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第四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参考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本章大旨】强调善于学习,从善如流。善者:优秀、正确、善良、美好之处。●第五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参考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本章大旨】强调要珍惜时间。川上:河岸上。逝者:流逝的东西,此指时间。斯:这,此指流水。夫(fú):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议论舍:停止。●第六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参考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本章大旨】强调在艰苦或污浊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后以“松柏后凋”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以“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耐得住困苦,受得住磨难,保持高尚节操的人。凋:凋零,残落。●第七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本章大旨】强调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行为表率。其:在上位的人。身:自己。不令而行: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去做。盖受感化的原因。●第八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参考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义的。【本章大旨】强调要舍生取义。思考: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有哪些?你认为他们死得其所吗?太史公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固有一死,人活着要有意义,与其泯灭良知,蒙蔽羞恶是非之心而屈辱苟活,不如为正义为人民更为自己的良心而死,死得其所,问心无愧!苏武、岳飞、文天祥、夏完淳等古代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一样,近世为人民、为国家民族之解放而慷慨捐生的莫过于辛亥烈士林觉民(1887-1911)与台湾光复先驱罗福星(1884--1914)二君。1911年4月26日,广州起义的前夜,林觉民写下著名的《与妻书》,他在书中对已经怀孕的妻子说:“《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鼎立于世界,在于这个国家与民族拥有敢于为公义而奋斗献身的英烈志士,而国家民族的存亡命运,也往往系于少数志士仁人的舍命拼搏,以他们的精神感召同志共拯时艰。而他们的热情与精神,也感召当时及后代的同志勇敢地承担天下道义的责任而不畏牺牲。●第九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诗》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本章大旨】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即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即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即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即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简单而言,学习《诗经》一可以抒发情感(兴),二是可以了解社会(观),三是可以与人交流(群),四是可以表达诉求(怨)。其中,“兴”主要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情感,比如说对姑娘的爱恋、自然的热爱、圣人君子的歌颂等,主要是表达情绪;“怨”则是一种反面否定的情感,更侧重诉求的内容,比如指责暴政;“观”所要了解的社会,这里主要是指诗经里反映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状况;“群”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是要用来交流的。字词解析大道之行也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行:施行之……也:的时候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丘未之逮也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逮”的宾语。有志焉焉:兼词,于此(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的话题。【研习与思考】一、填空题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3.其身正,;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二、翻译题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研习与思考】三、论述题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研习与思考】一、填空题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欲治其国者,;欲齐其家者,;欲修其身者,;欲正其心者,;欲诚其意者,。2.致知在。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而后心正,,身修而后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二、翻译题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3.致知在格物。【研习与思考】三、论述题谈谈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看法。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第二十章)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有的人生来就以自然地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有的人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有的人通过解决疑难问题获得知识,但只要他们最终都获得了知识,也就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出于本能,自然地行道,有的人出于对自己有利而行道,有的人条件或力量不够,仍勉为其难,发愤用功去行道:等到最终道实行成功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有弗学,
本文标题:1 先秦诸子语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1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