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走近苏东坡流渡中学严庄坤学习目标:1、了解苏东坡的基本情况和生平阅历。2、了解苏东坡亦儒亦佛的思想品味和淡定执着的人生境界。3、了解苏东坡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4、学习苏东坡乐观旷达,宠辱不惊的处世情怀,为学习苏词苏文打下基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一门三父子散文皆精,列唐宋八大家。又工书画,书法为宋四家之首(苏黄米蔡)。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王弗:苏轼之妻,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情理与趣理同在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苏诗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婉约与豪放并重王闰之: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四十六。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王朝云: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后卒于绍圣三年,得年三十四。经历和人格生平可分为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苏洵是古文名家•母程氏有知识、深明大义,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苏轼21岁出蜀。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勇于进言。②1069-1085,变法中•1069年王安石变法•上书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任职杭州、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三月改知湖州。“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十七岁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1085年自常州起知登州。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1085.10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1086),升输林学士,知制诰•1089.3,出知杭州。疏浚茅山、建堤桥•辗转颍州、扬州、定州地方官任所。三苏文集书影1094—1101绍圣失意时期•4、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思想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乌台诗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激进的变法主张,自请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1079年(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以苏轼在诗文中讥讽时政,毁谤朝廷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含冤103天后终被赦,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苏东坡与黄州苏轼贬居黄州四年有余,虽遭宦途风雨,但他能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脱出来。这时的苏轼,已然超迈于任何功利之外,更加返璞归真。学生质疑,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提出问题•2、学生组间探讨解疑•教师评价引导(注意引导学生问题的价值)我心中的东坡居士•学生分组推代表说学后对苏轼的感言•鼓励想表达的学生发表感言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深邃;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常情。•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本文标题:走近苏东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8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