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产业变迁、产业竞争力与制度创新
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产业变迁、产业竞争力与制度创新姓名:何立胜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政治经济学指导教师:何自力20070401产业变迁、产业竞争力与制度创新作者:何立胜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赵海霞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研究2006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正在创造继东亚奇迹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奇迹。然而,世界在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伴随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接踵而来。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了严厉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到底有多严重?这些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才能有效地治理环境?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决定着中国能不能在新的世纪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探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与环保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构建环境质量变化的作用机理,以期为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文章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接着回顾了关于环境质量变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为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资源环境的强约束。观察污染排放量随时间和GDP增长水平的变化,分析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发现环境污染呈现恶化的趋势,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生态破坏,后生态建设”的老路;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是逐年上升的,同时还带来区域环境污染的迁移和城乡环境污染的不公平。总起来说,我们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与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然而,未来20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这对国家环境安全产生巨大压力。如不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更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中国的环境污染将会严重地侵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安全形势将更为严峻,国家环境安全将处于危险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的扩张只是增长的结果,而取得这一结果时的经济结构、技术变迁、工业化、城市化、增长方式选择等也会对环境质量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考虑经济发展本身及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产业变迁的环境效应,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以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解决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实现环境最优污染。然而,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最终要依赖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来实现,因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更多的集中于制度因素的讨论。目前大多数对环境质量的研究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标间作回归分析。然而环境质量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增长只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人们环境意识的高低、环境政策等制度安排因素都会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接着文章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角度分析了制度安排的环境效应,环境制度变迁的历史,并将其归结为体制转型、机制转轨与政策转变的过程,简要分析了环境保护制度的绩效,发现尽管环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绩效,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环境污染方面有所反弹,认为主要由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所致。接着对体制不健全、机制失灵与政策失效三个方面探讨环境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分析制度失灵的根源,认为制度供给的困难和需求的不足是导致环境问题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环境质量变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归结为经济发展与环保制度安排两个方面。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将会影响环境的质量;从环保制度安排来看,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社会机制是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三大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府规章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及公众参与对于环境质量的变化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城市化水平对环境质量的变化在统计上不显著。计量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是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质量好转的主要变量,随着环保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规章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逐步发挥控制作用,然而计量结果显示作用力度相对较小。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行为造成的,制度又是诱导、约束、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制度能将诸种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环境保护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可以说,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关键是必须形成好的治理环境的机制、市场和政策,也就是形成一种好的环境制度。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在分析制度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后,文章提出了环保制度创新的思路:完善环保市场有效运作机制、建立政府适度干预机制和健全社会广泛参与机制。环境管制是传统的、环境效果最为直接的污染治理途径,主要以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来达到国家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能起到直接而明显地限制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环境管制主要以命令和控制为基础,环境准入门槛制度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它针对不同行业从技术选择或排放量进行时空的管制,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解决不确定性的弹性管理策略,符合建立适应性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是加快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手段之一。文章提出环境准入制度建设的思路、并从基本原则出发,确定一套包括空间、规模、排放强度等要素在内的前置性环境准入门槛指标与控制性环境准入门槛指标组成的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指标值的测算,最后提出环境准入门槛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文章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作了总结和归纳。围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提出目前我国以环境保护为主线的环保制度创新的政策启示: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角制衡的制度结构;在实现环保制度创新的同时做好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的系统改革和调整;制度的创新需要科技创新的结合;确立环保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一体化的目标等。2.期刊论文夏新燕.XIAXin-yan主导产业变迁选择与兵团工业发展路径的探讨-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是实现一个地区工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创新与机制转换的滞后,是兵团工业发展缓慢和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实现兵团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和扩大开放,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吸引并留住人才.3.学位论文王丰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2008消除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繁荣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西部要想赶上东部的步伐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因此,以促进劳动力区域内就业为优先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空间,应当成为西部产业选择的基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流向理论,包括产业变迁的基本规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供求曲线,表明了西部地区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是数量较大、转移的产业流向也确实是主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因素为西部产业选择和政策建议提供了条件。产业选择条件,即西部的宏微观条件、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和就业吸纳能力,是西部地区产业选择的依据,从而可以明确提出西部地区应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重点选择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则需要政府的制度创新和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这也保证了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43037e09-032b-4aaa-b7d4-9e840170f771下载时间:2011年2月8日
本文标题:产业变迁、产业竞争力与制度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