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1中医外科学总论笔记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第一章中医外科发展简史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范围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包括疮疡、皮肤病、周围血管病、肛肠病、乳腺病、甲状腺病、泌尿生殖系疾病、男性病、肿瘤等。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特色专科形成等不同阶段。(一)起源阶段:原始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1、殷墟甲骨:文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2、《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3、《周礼》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4、《五十二病方》: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记载了感染、刨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殷墟甲骨(二)形成阶段:春秋战国阶段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灵枢·痈疽》所载外科病名虽只有17种,但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2《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外科学的辨证论治基础。对肠痈等详细论述,所载大黄牡丹汤、乌梅丸等经典方剂。3华佗:号称外科鼻祖(公元141—203年),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4《金创瘛纵方》是我国已经丢失的第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三)发展阶段: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1、《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仍保存的第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2、《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对许多外科疾病和40余种皮肤病病因病理论述,如:疥疮由疥虫引起等。3、《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如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层、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都是现代科学证实了的临床经验。葱管做导尿管治疗尿潴留。4、《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五善七恶”。5、《世医得效方》是一本骨伤科专著,将骨伤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四)成熟阶段:明清时期1、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2、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在序中指出:“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3、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梅毒的专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汞剂来治疗梅毒的记载。二、主要学术流派(重点)(一)正宗派:以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十分完备,后人有“例证最详,论治最精”的评价。该书重视脾胃,认为“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善于应用刀针手术及腐蚀药,使毒外泄,并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对手术截除息肉(鼻痔)法,挂线、结扎痔漏等,描述精详,启迪后世。(二)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字洪绪)的《外科全生集》为代表。该书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将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大类,主张“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并且创用阳和汤、阳和丸、小金丹、醒消丸、犀黄丸等方药治疗,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三)心得派以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该书首先将温病学说引进到外科领域中来。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上部、中部、下部,认为“盖以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并以温病卫气营血学说为指导,倡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至今仍具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命名规律、术语解释一、范围(一)概念: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研究、探讨人体外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二)范围:疮疡、瘿、乳房疾病、岩、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外伤疾病及合并症、瘤等等。(三)学科范围是在不断分化融合的。二、外科疾病命名规律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对口疽等。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另外,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以上所述仅是外科疾病一般常用的命名原则,个别疾病的名称例外者也是有的,但临床上应用较少。三、术语解释疡:也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所以古代称外科为疡科,外科医生为疡医。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是一切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或结块。溃疡:是一切外科疾病已经溃破的疮面或创面。(与西医的溃疡的异同: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胬肉:指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根盘:指肿疡的基底部。根脚:指小肿疡的基底部(尤指疔疮之脓头的根部或深浅)。护场:指正气对局部之肿势的约束或控制能力。袋脓:指由于自溃或切口不当,脓液不能完全排出,潴留于脓肿之中。袋脓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如生于鼻腔内者称鼻痔(鼻息肉);生于耳道内者称耳痔(耳道息肉)等。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脏腔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医学教育网整理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痰,多为阴证。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等。外科痰的含义有三:一是指病因或病机,如痰浊、寒痰;二是指体征,凡发于皮里膜外、筋骨关节,软如棉馒,硬如结核,按之有囊性感者;三是指病证,主要包括疮痨性疾病、囊肿性疾病。结核:指生长于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其不是病名,指的是体征;现已被肿块或结块所代替;与西医之结核完全不同。应指:指在手法辨脓时,如肿疡中有脓时,检查者的手指就可获得液体冲击感,中医把它叫做应指,西医叫做波动感。其说明脓肿成熟。癣:中医之癣是指凡皮肤增厚拌有鳞屑或渗液的皮肤病;西医之癣是指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疥:含义有二,一指疥疮,指由疥虫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一指全身性剧烈瘙痒性皮肤病。毒:在外科毒的含义较为复杂,其有四:一、是指病因,如火毒热毒,特殊之毒等;二、是指发病迅速,火热之象明显的疾病,如丹毒等;三、是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时毒等;四、是指外科疾病中无确切病名者,如无名肿毒、胎毒、痧毒等。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如阳证疮疡表现为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如阳证疮疡表现为初起疮顶平塌,根脚教漫,医学教育网整理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第三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的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二、感受特殊之毒(一)种类:虫毒、蛇毒、狂犬毒、药毒、化学毒、食物毒、疫毒等。(二)特点:发病迅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有的具有传染性。三、外来伤害(一)范围:高温、电、化学物品、放射性、寒冷、金刃损伤、跌打损伤等。(二)特点:1、可直接造成皮下淤血或伤口,如血肿、烧伤、冻伤等。2、伤口可感受火热之毒,形成继发性感染;3、伤口可感受风毒,发生破伤风等。四、情志内伤(一)机理:情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致病;相反,由于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二)特点:是乳房疾病、甲状腺疾病等的常见病因病机;是肿块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常发生与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是导致血淤、痰凝的常见启动因素。五、饮食不节(一)范围:营养过剩、饮食中含有有毒物质、食入不足等。(二)特点:1、食用膏粱厚味、辛辣醇酒可损伤脾胃外发于体表造成疮疡、痔、肛裂、肛痈等病的发生;由饮食因素引起的疮疡较外邪引起者更为严重。2、是皮肤病的常见病因或促发因素。3、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六、劳伤虚损(一)范围:劳力、劳神、房室等。(二)特点:多为慢性过程;多为虚证;病位较深,多在肝肾、筋骨关节;多为阴证。七、病因与病位的关系(一)人体上部的外科疾病1、病因关系:多与风温、风热有关。2、机理:风性向上。3、常用治法:疏散风温风热。(二)人体中部的外科疾病1、病因关系:多由气郁、火郁引起。2、机理:气火发于中。3、常用治法:疏肝清火。(三)人体下部的外科疾病1、病因关系:多与湿热、寒湿有关。2、机理:湿性趋下。3、常用治法:清热燥湿、清热利湿;温化寒湿。第二节病机一、总病机(一)内容: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二、气血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一)气血盛衰与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疾病的起发、破溃、收口、病程。三、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一)脏腑功能失调可引起疮疡的发生。(二)脏腑功能失调可影响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三)脏腑内在的疾病可以反映于体表,体表的毒邪也可通过经络内传于脏腑。(四)脏腑的受害与否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四、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一)经络阻塞是总病机之一。(二)局部经络的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的发病条件。(三)患部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四)经络是传导毒邪的通路。第四章诊断与辨证第一节辨病与辨证原则一、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二、术语解释(一)辨病: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辨病程序:1.详询病史2.全面体检3.注重局部4.运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5.综合分析(二)辨证: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四诊来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证、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对其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性的评定,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概念。辨病举例:如局部红肿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而痈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有头疽初起
本文标题:1中医外科学总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9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