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厦门港总体规划厦门港的性质定位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全面提升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扩大海峡两岸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口岸。厦门港作为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将依托区域内发达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的物流中心,主要为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并逐步发展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高效、效益显著、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厦门港的功能是:逐步具备现代化的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临海工业、通信信息、综合服务以及保税、加工、商贸、旅游等多种功能。规划厦门港将形成“环两湾辖十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即厦门港将环厦门湾、东山湾两湾发展,由东渡、海沧、翔安、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等十个港区组成。各港区的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如下:东渡港区:规划期内主要调整、完善既有设施的布局和功能,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散粮、杂货、成品油和客滚运输,积极拓展邮轮经济,为大型豪华邮轮停靠提供服务,并相应发展保税和现代物流业务。规划形成码头岸线长9500m,整合后生产性泊位49个,其中深水泊位24,综合通过能力近3040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230万TEU,形成港区陆域面积621万㎡。海沧港区: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发展保税、现代物流服务,并兼顾液体散货和煤炭等干散货运输。规划形成码头岸线长13500m,可建设生产性泊位44个,其中深水泊位38个,综合通过能力可达1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为800万TEU,形成港区陆域面积1419万㎡。翔安港区:以承接东渡港区货运功能外迁起步开发,逐步发展成为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兼顾散杂货运输,大力拓展保税和物流功能。规划形成码头岸线长6345m,可建设生产性泊位18个,其中深水泊位18个,综合通过能力达5600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660万TEU,形成港区陆域面积626万㎡。招银港区:以集装箱和杂货运输为主,兼顾散粮、建材和客滚运输,积极拓展临港工业,发展水运工业。规划形成码头岸线长9180m,约可建设各类泊位37个,综合通过能力达6000多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为400万TEU,形成港区陆域面积644万㎡。后石港区:主要为后方临港工业服务,以石油化工、煤炭等大宗液体散货、干散货运输为主。规划岸线约9.2公里,建设12个大宗散货泊位,形成设计通过能力约1亿吨。石码港区:主要服务漳州龙海地方经济,以杂货和建材运输为主。规划形成码头岸线长约3200m,可建设中小泊位50余个,综合通过能力达500万吨。古雷港区:主要服务大型临港石化产业园,以石油化工运输为主,兼顾散杂货运输,是以工业港为特色的大型深水港区。规划形成码头岸线约22公里,生产性泊位109个,其中深水泊位73个,初步预计可形成通过能力1.5亿吨。云霄港区:以服务临港工业开发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为主的地区性港区。规划形成码头岸线总长6000m,可布置万吨级以上泊位21个,设计通过能力可达5000万吨。东山港区:以服务临港工业和东山县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积极发展散杂货和对台客滚运输,并兼顾油品运输。规划形成码头岸线约8公里,形成通过能力约1600万吨。诏安港区:服务临港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以散杂货运输为主。规划形成码头岸线长2500m,初步规划可布置3万~7万吨级泊位10个,年通过能力约2500万吨。根据规划预测:至2015年,全港货运吞吐量可达到2亿吨,其中外贸量达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可达800~1000万TEU。到2020年,全港吞吐量可达到2.7~2.8亿吨,其中外贸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1100万TEU,力争实现1500万TEU。本次总体规划环厦门湾和环东山湾用于港口开发岸线114km,其中环厦门湾规划港口岸线59.2km,环东山湾规划港口岸线55km。预计全港可形成码头岸线约84.5km,陆域面积7565万m2(不含临港工业区),可建设各类生产性泊位337个,其中深水泊位248个,形成通过能力6亿吨以上。根据规划,厦门港在发展过程中将重点推进北部翔安、南部古雷两大深水港区的建设,引导并服务城市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稳步有序实施东渡、海沧两个港区运输功能的调整与优化,促进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发展;适时扩大海沧、招银、东山、石码等港区的基础设施规模,服务腹地经济和临港产业的发展;积极促使南部云霄、诏安、六鳌等中小港区的起步开发,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按照上述规划实施思路,逐步形成与厦门、漳州两市临港产业、城市布局相适应的港区功能分工和空间发展格局。
本文标题:厦门港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9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