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6年江大上半年-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1“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技术决定论。2.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是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具有世界性影响和全球性质的问题。(1)“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全球问题”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但不合理的应用也会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2)“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3)为此,应改变我们人类的活动方式,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确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2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3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2、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被视为“一般的生产力”或“间接的生产力”,那么,这场新科技革命则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将科学技术迅速提升为“第一生产力”,或“直接的生产力”了。具体地说,新科技革命使现代4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对象向广度、深度拓展,劳动力结构由主要依靠体力向主要依靠知识智能转化,并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发生历史性的飞跃。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比,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仅占5%~20%;五六十年代,这一比例提高到50%左右;当代新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进一步提高到60%~80%,在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甚至达到90%以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科技能力为核心和根本动力的。二、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新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工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式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化大生产。劳动者被机器束缚在工厂里、车间中,跟着机器不停的运转,紧张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在操作机器的过程中,人也变成了机器。而在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人类生产活动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只需在电脑上编制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是无图纸的全自动化技术制造系统,劳动者从原来生产过程中的“活工具”变为了名副其实的主体。由此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劳动的自由度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将逐步摆脱那种过于单一、繁重和机械化的体力劳动。另外,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文明时代,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是劳动力的主体,人数占绝大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就已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蓝领变为白领。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认为,在高科技文明时代,知识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人数占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劳动力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三、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的明显标志是,高科技产业及研究与设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商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5家,第三产业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子能技术、空间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核电站的建设,塑料、合成化纤、合成橡胶的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家用电器的生产,喷气式客机的研制,各种卫星的发射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国竞相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正如邓小平所说:“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新颖的商品性能,占领广阔的市场,而消耗大量资源和原材料的煤炭、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则面临衰落、转产、凋敝的结构性危机。与此相适应,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并逐渐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与此同时,各类产业内部也发生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根据经合组织(ECD)的研究报告,其主
本文标题:2016年江大上半年-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59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