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早期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代表人物有布鲁默、戈夫曼等人。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符号为中介的。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手势、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公认的意义。一、早期符号互动论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三、戈夫曼的人际互动分析1、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2、对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一、早期符号互动论思想1、库利的“镜中我”思想(1)含义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以“镜中我”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互动的产物。别人好象一面镜子,“我”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并评价自己。“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的想象。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1)提出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2)含义他于是提出“情境定义”的思想:在客观环境与人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情境定义”。环境变化——情境定义——作出行为“如果人们把一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3、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1)心灵A.含义:心灵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隐藏性的意识活动;它是个人想做某事、去做某事的内在动因。B.内容:心灵的内容由生理性的冲动和反映性的理智共同互动构成。前者是心灵的主体,后者是心灵的客体。C.心灵的(意识)能力:其一、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其二、暗中排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路线;其三、能够抑制不适当的行动路线,并选择一种可公开采纳的合适的行动路径。(2)自我自我是客我(me)和主我(I)的对立与统一的综合体。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3)社会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产物。B.内容。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193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鲁默创造“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这一术语,并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互动论》一书中将其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1、从符号互动的角度看社会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2、符号互动中的客体(产品)(1)物质客体,如桌子、汽车、植物;(2)社会客体,如学生、教师、父母;(3)抽象客体,如价值、法律、道德。3、对符号互动基本思想的归纳(1)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的。(2)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3)这些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的。4、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1)其方法论原则的核心“尊重经验世界的本来面目,为表明这种尊重的态度而建立一套方法。”(2)批评实证主义方法批评社会科学中过于依赖预先建立的理论模型和过于讲究调查技术的倾向。反对运用自然科学的、严格定量的方法。(3)方法论主张对经验世界的直接考察。A.探索:不局限于任何专门的技术,调查者一开始注意的面较广,随着观察的深入,逐步缩小范围。具体方法有:观察、访问、倾听谈话、集体讨论、了解历史、运用信件日记等材料、查阅官方记录,等等。B.检查:是指对事物的诸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发掘出一般性的关系,形成理论观点。三、戈夫曼的人际互动分析1、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分析社会互动。他的理论因而也被称作“戏剧论”。(1)戏剧分析要素戈夫曼将表演的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A.前台,就是演员——行动者在表演(行动)时的“形势”,这种“形势”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发生作用,为那些观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前台包括“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前者是指表演的场景部分,后者是指与表演者自身系为一体的那些项目,又可以分为“外表”与“举止”。B.后台是指演员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2)印象管理A.含义。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如何努力去反映一些有意性的行动,给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同时努力去避免一些非期望性的行动。B.印象管理的方法。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有三:a.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b.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东西。c.掩饰:对表演中的差错的掩盖。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方法也有三:a.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b.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众间的必要距离。c.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故、意外,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表演。2、对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1)相遇这类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为“相遇”。(2)角色距离在对这类互动的研究中,戈夫曼提出了“角色距离”的概念:在个人与其角色之间,在一个人所做的与其本性之间存在着差距,称之为“角色距离”。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性印象管理。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意见遵从等。自我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则将目标指向行为者自身,应聘者通过一系列的策略行为,如自我宣传、增强效应等,将人际交流的主题界定在能使自己凸显优秀的方面,从而使自己显得更有能力,具备更多的优良特质。2.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消极事件是对良好印象造成威胁的因素,消极事件的出现是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出现的客观原因。因此,这种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被称为保护性印象管理。在面试情境中,当应聘者被置于尴尬、危机境地时,他们会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将造成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从而达到减低、否认、中和已留下的消极印象的目的。如:合理化理由、事先申明、道歉等。3.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在实际的面试情境中,很多非言语性行为,如面部表情、触摸、身体位置、姿态等,也能够有效地影响应聘者给面试考官留下的印象。非言语行为的不易察觉、难以捕捉性,以及它被赋予的独特含义,使得应聘者对它的运用乐此不疲。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本文标题:符号互动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1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