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之重大资产重组暨
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与创新论坛主持:杨思卓先生,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讨论嘉宾:何国玉女士,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CEO白艳女士,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管理总经理鲁威先生,中科创投资副总裁奚丹先生,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乔培伟先生,IMI国际管理学员董事长「杨思卓先生」现在企业培养人才有很多方式,培训就是其中之一。一种方式是,企业将优秀员工送到大学、其他企业或者国外去进修;另外,还有“请进来”,企业请培训师和专家教授来讲课。有很多企业又有了第三种方式——成立商学员、企业大学。那么,到底哪种方式会是最好的?乔培伟先生提出了“企业大学2.0”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切入。企业培养人才的误区是什么?你怎么去通过创新解决这个问题?掌声有请乔先生。「乔培伟先生」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其实有两大块:一个是正式学习;另外一个是非正式学习。在座有很多人力资源主管,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的老板CEO询问培训部门,或者HR部门如何通过企业人才发展提高企业的绩效?这个问题对于人力资源部门和培训部门都是很重要的挑战。以前在大都会当总裁时,我常常问自己的训练部门,如果我们今天1万人,经过一套训练系统后,能不能把平均生产力提升1倍?那时,我们培训部门就思考,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人才培养达到有效性?企业大学2.0的概念,来自于大家经常会听到的Web2.0.上一论坛中,青岛啤酒副总裁已经谈到,企业要创建一个机制,让人才在企业里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发挥。简言之,就是提供给员工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么,运用国际上大型机构里的企业大学机制,又能给这个舞台提供什么?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化的工程,能够帮助企业达成目的。不过早期企业大学是1.0的概念,在2.0的概念中其实也运用了非常多的现代科技。科技化的学习对于人才的发展已经非常重要,太多的媒体和大众也看到了,国内现行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跟产业脱节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方面。「杨思卓先生」上一场论坛讲到给人才提供舞台,乔先生讲得是有舞台之后,唱功不好是不行的,企业大学2.0是提升唱功的,而且是用科技手段提升的。接下来问到IBM大中华区的人力资本总经理白艳女士。IBM是一个人才集聚的公司,给很多企业培养过人才,成为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你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这些企业借鉴的?「白艳女士」具体的培训,各个公司大同小异,有给员工的、给销售的、给管理层的,这些不是重点。今天要谈的是培训的目的。很多的企业存在一种依赖性,员工不够优秀就送去培训,以为通过这样就能提升很多。其实我想让大家多思考几个问题,培训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说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通过培训去获得知识。但是培训并不是唯一获得知识的工具。他实际上改变的是人的行为模式,当你在A公司工作时的行为模式,到了B公司后就不适用了。但是仅仅依靠培训能改变行为模式吗?答案是否定的。培训之后还要求员工能融入到那个环境里,大家都同样去做的时候,培训的效益才能产生。当我的经理问我,这样的培训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益时。我要反问他,这样的氛围是不是你跟我们一起去营造了?「杨思卓先生」白艳讲的问题是提升人的素质是强身健体,但是这个人放在环境里头的空气如果是污染的,就算他再强健,也不会有很好发挥的。这就需要企业去感染、改造一个人。「乔培伟先生」企业在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发展上,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就是思考。企业从上层的角度,从股东的结构里是要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可是企业竞争力的底层就是人力资本。在座的主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CEO常常不了解人力资源和培训部门对公司创造的价值怎样能够具体化。「杨思卓先生」乔先生的意思是培养一批人才,远不如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更为重要。「何国玉女士」我想打断一下,我们讲误区和创新,误区就是我们局限于一些概念。现在企业最大的误区,就是别人在说什么,你就真当真以为是那样了。如果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够帮我们进一步去控制成本,不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企业效益,那与企业的根本是背离的。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该岗位的需求是否一致?我们是根据岗位需求做人才培养,而不是说狂轰滥炸式的培训。「杨思卓先生」何女士刚才讲的一个观点,其实最核心的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的收益,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所以一个企业到底怎么干,你别学IBM,你也别学IMI,你要有自己的干法,学他们两个就有可能走进误区。「鲁威先生」我觉得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培训,只能作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实际工作当中实践人的培养更重要。「杨思卓先生」刚才我们讲到了提升人才的素质问题、提升唱功、建立舞台以及建立配套制度的问题。我觉得可能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人才进入竞技状态?很多企业的制度并不健全,也没有成型的文化,但是员工会发疯似的去工作,而且不计报酬,比方像腾讯就有这样一个特质。「奚丹先生」腾讯是一个十年的企业,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人才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从7年前我们开始每年招聘毕业生,2002年开始我们逐步招聘,第一次招20个,再过一年招50个,到今年我们招聘1000个。尽管我们人才招聘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其实越早期的时候,内部人才成长、发展的速度是最快的,这和我们公司整体的实力,以及在后面所能够提供的培训支持和资源不成正比。所以,我认为在帮助企业人才成长的一个过程中,培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绝对起不到根本的决定作用。而我认为腾讯早期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起来,是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并且让员工能够在里面去全身心投入和发挥。「杨思卓先生」你是说腾讯现在培训的条件比原来要好得多,但效果并没有以前那种给予挑战的效果更好?「奚丹先生」对。从人员的成才率,在专业级别和管理级别上提升的速度做了一些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确实有这样的问题。「何国玉女士」我觉得宽松的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是最好的。纵观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是以无为而治管理风格见长的。到了唐太宗时期,一大批重要臣子也是以道家思想在治国的。「奚丹先生」我想稍微更正一下何女士的说法。在我看来,腾讯早期的人才成长速度更快,倒不完全是宽松的环境,因为那个时代是绝对不会宽松的。我觉得给他足够的挑战和责任,他才会更好地成长。「白艳女士」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在领导力上面有一个允许员工犯错误的空间。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员工犯了错误,企业的容忍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运营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企业的每一步都会很小心,对员工的要求就会变得苛刻。「乔培伟先生」从效益、投资的角度来看,企业第一个要检视的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像腾讯,早期的创业阶段是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可是,等到规模经济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有效益发展。宽松的环境对于每个不同的产业的企业,有它存在的需求。我们从解决企业在人才发展、教育训练的误区角度来看,首先要从一个系统化的结构来盘点企业所处阶段,然后运用适用方法解决企业的问题。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员工能力的适用性对企业来讲是最重要的,这里有几个关键点是我们要衡量的:第一,从企业老板的角度和主管的角度来看,最希望我的员工磨合时间越短越好。第二,帮助员工建立一个平台,当员工面对疑难杂症的时候,能够让他快速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比如大家谈论的“云计划”就是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未来中小企业要思考的是,如果我们本身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实力,有些部分可以外包出去,让专业机构去做。关键点在于企业在发展关键过程当中,应该做最擅长的事情,把核心的东西快速发展。「杨思卓先生」我想把这个问题再进一步问何女士。今天叫做“人才交流大会”,刚才这个问题,怎么样培养人才?我想把这个场景拉得再宽一点,告诉这些企业他们也是求贤若渴,那么如何去找;第二是找到之后,蜜月期一过,人家又走了,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实招、好招?「何国玉女士」刚才阿里巴巴彭蕾女士已经讲过了,“合适”嘛。你想找人才,假设你今天就是一个普通白领,你非要娶章子怡,那你当然娶不了。第一,实事求是,我今天身边能用的人,先把他用起来。第二,用人永远记住的是人无完人。你要想用一个完美的人,你就永远没有人可以用。你要看到他的弱点,但是也要看到他的优点。第三,用人永远有风险。所以我觉得企业内是否有更多的人可用,还是在于他们看待人才和选拔人才的心态。「白艳女士」我稍微补充一下,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讲人才、人力短缺,但多问几个问题后,再看看这是借口,还是企业真的缺少人才。我做过一个咨询项目,在此期间我访问了所有企业老总,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跟我说,让他们最头疼的其实不是市场,也不是产品、价钱,而是人才、领导力。我们就问他第二个问题,如果要你认为人才、领导力是最重要的,那么在人才上面你又花了多少时间?CEO说大概20%;再往下的领导层10%;而到了一线经理处,基本上为零。如果企业如果看重人才,但作为企业领导层却只用10%—20%的时间,这是否合适?所以,我们要反问,企业真的把人才当作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吗?如果并非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杨思卓先生」你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叫老板一帘幽梦,不知有谁与共。其实你旁边的那个人很可能就能与你做梦。「何国玉女士」我们就讲一个例子,比亚迪老总王传福,他才39岁,我们问他企业发展最大的秘诀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高管的稳定”,就是说,好老板不会让他身边的人受一点点伤。我们也很少听到华为的“空降兵”,很多管理职位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我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今天中国的教育体制,几千年的农业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遗毒,会使我们花很大的时间去选人、去培养人,这个是无法跨越的,你只有认了这个,你才能成为20年以后的比亚迪。「乔培伟先生」我认为企业给员工提供一个能够让他真正发展的舞台非常重要。当我建立大都会整个销售队伍的时候,目标就是比业界平均生产力达到1倍以上,实际上后来达到了3倍。可是关键点是什么?在1988年的时候,每一个销售人员都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后台给他财务分析架构,好的员工要有好的的配备、好的资源体系以及一套得体的训练,这样,他在市场上本身展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价值。当然他这个价值,不能离开这个舞台。其实员工自己也会发觉,别的公司如果给他的佣金、条件比这个部分高20%、30%,可是他生产力到那边反倒会降50%,所以整体收入其实是下降了。当企业建立这样的服务体系之后,优秀员工自然会留下来。我们常常举这样的例子,周杰伦在国内的表现,如果单独叫他一个人清唱,他唱出来的效果有限,可是后头有一个庞大的团队支持他的,他在舞台上的表现就能让整个体育场震动。当我们希望员工能够跟企业产生高紧密的结合度时,企业要思考的是他为员工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资源体系,让员工充分发挥他的价值。「杨思卓先生」所以企业光考虑借东风还不行,还要备万事。现在我得问鲁先生一个问题。像我们中科创要想留住人才,会采取什么招呢?「鲁威先生」我们会关注这样的问题:第一个,薪酬问题。在招人留人上,会有三个标杆:1.生活水准。依据他现有的生活水准给与适当薪酬,这是最低的一个标准。2.行业标准。行业内针对此岗位是个什么样的薪酬标准,这跟企业的定位有关系,如果企业只是做一个跟随者,大可跟着行业平均价格去吸引人才。但我们企业的定位高一些,所以薪酬一般会略高于行业标准。3.若是职业经理人,会是自身价值更高的一个标杆。当然,我们根据他对企业的贡献来定薪酬。「杨思卓先生」一听就知道做投资,首先看一看他自己原来投资收益价值,然后你在他身上投多少钱;第二看整个行业给他投多少钱,你再投给他稍微高一点,其实高一点点往往有的时候你的收益要高很多。我们在华强北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店员平均的价格是1500—2000,如果你给他2500的话,他的销售额是多出1倍。「乔培伟先生」第二个考虑的是刚才很多嘉宾提到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有形的,看得见的,比如说办公环境,包括配备的电脑、办公用品,还有一些无形的、融合到业务流程里面的东西(这是我们高层需要不断去改善的),比如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这样的话,我们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对客户服务的态度和效果是看得见的
本文标题: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之重大资产重组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