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外国小说欣赏什么是小说?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外国小说欣赏1、叙述视角和情节结构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3、人物形象的刻画4、主题和情感1、叙述视角和情节结构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如:《杨修之死》)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如《孔乙己》)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代表作品《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文学常识简介:迷惘的一代所谓“迷惘的一代”,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背景介绍默读课文,按提示填空。首段进行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主体部分由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既是对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整体阅读,初步感知场面环境对话结局背景局部阅读,把握重点1、“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冰山理论”海明威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我”主要问了老人几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问:家乡二问:动物三问:家四问:政治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一问家乡:二问动物:1、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2、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3、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4、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5、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三问家:四问政治: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你认为,这样写是否会影响小说主旨的顺利表达?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主旨: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善良的人性的揭示。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1、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2、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3、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暗示中心,增强了小说的批判力量。(复活节,仅有的幸运)3、小说结尾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本文标题: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4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