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ppt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用类比点明主旨“山”“水”喻“室”,“仙”“龙”喻“室主”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将室与“庐、亭”对比,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注释:(1)名:出名,闻名(2)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3)灵:灵验(4)惟、馨: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5)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博学又品德高尚的人.。(6)白丁: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7)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8)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9)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10)案牍,劳形: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11)乱耳:乱,使……扰乱。(12)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13)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14)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宾语前置•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赞美,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二、句子解释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何陋之有?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山不在于高,有神仙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显得灵异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品德高尚(就不感觉简陋了)。在这里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没有管弦演奏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体劳累。一、词语解释1、孔子云:何陋之有?2、有仙则名3、谈笑有鸿儒,4、往来无白丁。5、无案牍之劳形罔不因势象形归而形诸梦山岳潜形6、何陋之有?7、无丝竹之乱耳,8、无案牍之劳形。9、斯是陋室,10、可以调素琴,11、惟吾德馨。二、句子解释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何陋之有?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内容理解1、本文作者朝。2、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赞美,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的高尚节操。3、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段意:。第二层段意:。第三层段意:。4、作者以喻“室”,以喻“室主”,点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6、表现幽美清雅环境的句子是:。7、作者的生活情趣是:。8、文末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9、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借赞美陋室表现自己的理想。三、内容理解1、本文作者朝。2、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赞美,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的高尚节操。3、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段意:。第二层段意:。第三层段意:。4、作者以喻“室”,以喻“室主”,点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唐刘禹锡陋室不陋,因为自己品德高尚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自己“德馨”的内涵。运用类比,表现自己的情趣“惟吾德馨”山、水仙、龙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6、表现幽美清雅环境的句子是:。7、作者的生活情趣是:。8、文末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9、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借赞美陋室表现自己的理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自比陋室,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fán多唐代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洗涤树立亲近而不庄重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我妖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Xiǎn少应当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人有几个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献媚权贵托物言志花之君子2.中通外直2.胸襟磊落不蔓不枝豁达正直3.香远溢清3.美德可以永远传播4.亭亭净植4.仪态端庄,气节高尚,令人尊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鲜)(众)(无)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突出)颇有微词十分轻蔑赞扬称颂以花喻人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衬托正反莲:君子者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用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一、词语解释1、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2、香远益清未能远谋远贤臣其远古刻尽漫失3、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可爱者甚蕃5、濯清涟而不妖6、濯清涟而不妖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宜乎众矣二、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作者朝。2、“说”是。“爱莲说”的含义是。3、文中赞美君子(莲)洁身自好,清雅庄重的句子是:。4、作者写菊、牡丹的用意是,表明。5、作者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了。6、作者用莲花比喻。1、本文作者宋朝周敦颐。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爱莲说”的含义是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3、文中赞美君子(莲)洁身自好,清雅庄重的句子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请,弯弯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作者写菊、牡丹的用意是作衬托,表明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5、作者用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6、作者用莲花比喻像君子有高尚品格的人。
本文标题:陋室铭爱莲说复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6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