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高频考点•融会贯通课堂加固训练知识主干•系统联网目录ONTENTSC4限时规范训练[考纲要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Ⅰ)1.神经调节的核心知识(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若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可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都不属于反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反射弧中有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3)突触前膜是指突触小体膜,突触后膜是指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递时,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4)兴奋传导中的离子运输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故属于协助扩散。③恢复静息电位时,Na+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到细胞外,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5)产生感觉≠完成反射。一切感觉无一不是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形成感觉。2.与激素调节相关的核心知识点(1)激素的“三不”:一不组成细胞结构,二不提供能量,三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2)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时,并非是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而是负反馈的抑制作用减弱。1.判断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叙述的正误(1)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2018·全国卷Ⅲ)()(2)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2017·海南卷)()(3)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2017·全国卷Ⅱ)()(4)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2016·全国卷Ⅰ)()√√××(5)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6)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2.判断下列有关体液调节叙述的正误(1)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2017·全国卷Ⅱ)()(2)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2017·全国卷Ⅱ)()(3)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017·全国卷Ⅱ)()√√√(4)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2016·全国卷Ⅱ)()(5)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2016·全国卷Ⅱ)()×√[真题试做·明考向]1.(2017·高考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A项正确;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B项错误;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项正确。答案:B2.(2016·高考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解析: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故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故B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故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故D项正确。答案:B3.(2016·高考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乙酰胆碱的合成过程中物质C是循环利用的,教材中给出的一些已知的神经递质中包括多巴胺和一氧化氮。(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的。(3)若D酶失活,那么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后神经元就会持续兴奋。答案:(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融会贯通·析考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分析(1)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①K+浓度影响静息电位K+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K+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②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Na+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2)兴奋传导形式与特点2.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分析(1)传递过程(2)单向传递原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释放方式:胞吐作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传递兴奋或抑制去向:发挥完作用后,被酶解或移走(3)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该神经元的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加大,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逆转变化。3.兴奋产生的机制与特点[方法技巧·会应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相关试题的解题策略(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定方法①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②根据突触结构: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可谐音记忆为“粗—出”。④根据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实验题中会涉及。(2)电流计偏转问题解题策略[巩固提升·练题组]►题组一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判断考查4.现象Ⅰ:小明因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选项比较项目现象Ⅰ现象ⅡA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完整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需要一定需要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少D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多少解析:小明因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属于条件反射,两者的反射弧结构均完整,A错误;非条件反射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正确;参与条件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于参与非条件反射的,C错误;两种反射中,效应器相同,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相等,D错误。答案:B5.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解析:(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2)因兴奋在经过突触传递时具有单向性,故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要证明传出神经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要证明骨骼肌受损,只需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要证明部位d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答案:(1)不属于(2)不能(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题组二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考查6.(2018·高考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答案:D7.压力过大会导致机体产生焦虑感,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图为该生理过程中通过突触相连接的两个神经元。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血液中多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其中,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通过__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在该调节中体现了反馈调节和____________两个特点。(2)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原因是:在________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________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另外,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减缓,会影响________。(3)若在图中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则该处膜外电位变化为________,该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刺激后只能在b、c、d三个位点中的________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机体通过大脑皮层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该过程既有神经系统参与,又有激素参与,因此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在该调节中体现了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两个特点。(2)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淋巴因子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另外,会使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减缓,影响细胞免疫,因此机体免疫能力减弱。(3)若在图中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该处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在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后产生的兴奋能传到b、c处,不能传递到d处,所以b和c处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答案:(1)神经—体液分级调节(2)胸腺淋巴因子细胞免疫(3)由正变负b和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题组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功能考查8.(2018·安徽合肥检测
本文标题: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7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