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一节课教学设计模板教学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者专业物理学(师范)设计者姓名李霞选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本章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需求分析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的差距,对后继课的影响及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学情分析声音是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尽管有这些经验,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试验探究方法学习物理问题,并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习任务分析新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学习目标阐明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团队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媒体演示实验、模拟实验、课件等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应用结构图的形式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及与前后知识的联系。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如:正在振动的声带、正在振动的音叉、敲响的鼓等都是声源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开始多媒体播放视频引入课题欣赏感悟开始实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实体实验思考介质的种类观察思考归纳视频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归纳真空不能传声介绍声波的知识讲解声速交流观察结束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声现象7分钟媒体播放: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学生观察实例,回答问题学生体会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声音的产生16分钟做实验:1、老师把手放在喉咙并带着学生说“啊”、、、“你好”、、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2、让学生分组实验,拿杯子倒水,讨论这是什么在振动?3、教师敲击玻璃杯,同学们观察水的状态。4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些能产生声音的物体,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还能产生那些声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教师提问: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跟老实说啊、、、、、你好、、、说话时,体会手指的感觉。2学生拿杯子自己动手倒水观察并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中传播的结论。声音的传播…13分钟实验:1、拿出手机,把手机把闹钟调响,让同学们听到声音的情况。2、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让同学们听声音。3、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畅所欲言的讨论,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4、教师放视频,讲解,对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1学生观察实验,回答,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中传播。2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3学生看视频观察实验,回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让学生能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5分钟老师演示水滴滴到水面的实验,引导提问学生仔细观察水滴滴到水面时,水面的动态。声速5分钟教师举例: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回声等实例,让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评价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把学生的学习评价容入到教学过程中1.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2.学生实验能力的好坏,能否进行实验探究并合作进行。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清单教材、教学参考书、课件、实验仪器等。板书设计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①实验②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①实验②结论: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与声速课后反思学生才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注:表格中红色的部分是该栏目的说明部分,写正式教学设计时删掉说明:(1)目标叙述中应该根据目标定位选用以下动词。《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各水平部分对应的行为动词界定,可作为三维目标撰写的参考。类型水平各水平的含义所用的行为动词知知识技能目标动词知识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认识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技能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经历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反应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领悟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本文标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68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