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莞四中地理背诵资料――第一章人口第1页共19页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模式及模式分布一、基本概念1.人口再生产:就是人口自然增长2.人口增长=自然增长+迁移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年内新增人口=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4.当增长率最大时,人口增长最快;当自然增长率为0时,人口总数最多二、人口增长的阶段和模式1.世界人口增长(世界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工业革命→二战结束→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阶段:高高低→高低高→过渡→三低表现:出生率、死亡率一直降低,自然增长率先增后降,人口总数一般一直增加3、高低高模式:人口问题:增长过快、总数较多影响:有利:劳动力充足不利:①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给经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资源、环境等带来问题,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③.同时也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分布: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国家措施:发展经济、实行计划生育4、三低模式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影响:有利:人口数量少、人口负担不重(如资源环境压力小)不利:①带来劳动力不足②社会福利开支增加③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分布:欧洲、北美、澳等发达国家、中国5、人口模式的判断:高高低模式:出生率≧30‰死亡率≧10‰自然增长率≧20‰三低模式:出生率10‰左右死亡率10‰左右自然增长率0左右6、小结:人口模式的转变:高高低模式→过渡阶段→三低模式年龄结构的转变:青少年为主→年轻人为主→成年人为主就业结构的转变:农业为主→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主7、人口问题(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问题:①粮食供应不足;②就业困难;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妨碍人力资源形成;⑤环境压力大。(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③国防兵力不足;④老年人本身问题。(3)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总数大②新增人口多(人口惯性大)③开始老龄化④流动量大第二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跨越行政区、时间一般1年以上2、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前方向:“旧大陆”→“新大陆”,欧亚非→南北美、澳大利亚原因:对殖民地的占领、非洲黑奴、亚洲劳工(2)二战后,外籍工人迁向西欧(老龄化)、中东(石油丰富)等资源丰富地区;战争、自然灾害等国际难民增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东莞四中地理背诵资料――第一章人口第2页共19页3、国内人口: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农村(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城市化)我国人口迁移①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②8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农村→城市,内地→沿海,落后→发达,→工矿地区;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因素最关键(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中间阻力)(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淡水、土地、矿产、环境恶化、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差异、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种族、移民、求学、家庭婚姻、性别、年龄结构、投亲靠友政治因素(驱逐出境、流亡国外、战争、移民戍边、首都搬迁)(4)其他因素(距离、费用、语言、生活习惯)5、人口流动、迁移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①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②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教育、治安、城市环境等产生巨大压力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可以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①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②影响当地经济发展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第三节人口的数量分布1.世界三大人口稠密区:西欧、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东南主要国家人口分布:中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俄罗斯(西部)美国(东北部)、加拿大(南部)、埃及(尼罗河沿岸)、斯里兰卡(沿海)2.影响人口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地势、气候(中纬度、亚热带、温带气候)、水源、土壤(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自然资源、农业、工业、人口的基数和增长惯性、人口政策第四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按照最低的生活水平,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相同点自然因素:地、气、水、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消费水平和习惯不同点消费水平最低更强调自然资源的影响消费水平合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水平并重数量大小特点不确定、变化、木桶效应东莞四中地理背诵资料――第二章城市第3页共19页第二章城市第一节城市区位一、自然条件1.地形:①平原多、山地高原少;②山地城市多在河谷,如兰州(黄河)、延安、拉萨、西宁③热带城市多在高原、山地,如巴西利亚(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注意: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2.气候:多在气温适中、降水较多的中低纬度沿海3.河流(1)水的作用①生活生产用水;②交通③军事(古代尤其)主要是水源和水运作用(2)两河交汇处(河口)、水陆转运点、水运起点、入海口等地交通条件较好二、社会经济条件1.自然资源石油:大庆、山东东营、新疆克拉玛依、甘肃玉门、英国阿伯丁;铁矿:五大湖区(匹兹堡)、四川攀枝花、内蒙古包头、辽宁鞍山2.交通:河运:扬州、济宁海运:泉州铁路:河北石家庄、湖南株洲3.农业、工业4.政治、政策:首都、省会、深圳5.宗教:拉萨、麦加、麦地那6.军事7.科技:圣何塞、筑波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外部形态:集中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放射状2、城市功能区:(1)、中心商务区(2)、商业区位置:市中心、街道两侧或者十字路口特征:人口昼夜差别大、土地利用集约区位:市场最优(人口数量、购买力)-零售为主、交通最优-批发为主(3)、住宅区:特点:面积最大中高级住宅区:①自然条件好(上风向、上游、地势较高)、远工业区近文化区、交通便利低级住宅区:自然条件差(下风向、下游、地势较)、接近工业区购物区(4)、工业区位置:城市边缘、河流干道两边变化:向郊区移动、向交通干线移动成因:地价、环境区位:①交通和占地:运量大-靠近公路、铁路;占地多-郊区;劳动密集型-靠近住宅区占地少、无污染、便民的、保鲜的-城区(如面包店、蛋糕店)②环境方面:污染重的、易燃易爆的:郊区大气污染的:下风向、垂直风向-单风向、双风向、多风向、水污染的:下游;自来水厂、饮料厂---上游高新工业:境好、高速交通便利、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5)、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能区、郊区郊区的作用:农业区(花卉、蔬菜、乳畜业)、住宅区、工业区、卫星城3、城市功能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收入、民族)、行政因素经济原因(1)地租高低:①与市中心远近②交通通达性③地势高低、水面(2)商业、住宅、工业等活动的付地租能力(利润最大化)4、城市规模越大,即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等级越高,地域分化越、服务等级越、该等级城市数量越,同等级城市之间的距离越,其服务范围越,服务功能越、种类越、商品档次服务范围主要是面积东莞四中地理背诵资料――第二章城市第4页共19页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1、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2、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经济机构发生变化。3、标志:①城镇数量增加②城镇规模扩大③形成城市带和城市群④城市人口数量增加⑤城市人口的比重提高(最重要)4、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第三产业是城市化又一动力二、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后分散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人口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向农村迁移人口迁移城市中心→郊区城市→农村原因城市中心交通、地价、环境污染①城市交通、地价、环境②农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③现代化的网络办公等影响大城市的适度郊区化,既消除了大城市发展的障碍,又给自身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对市中心区: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和衰败等现象对郊区:促进了郊区的繁荣对城市利:减轻城市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弊:产业空洞化对农村利:促进农村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弊: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交通住房治安等压力3、再城市化:人口迁移方向:农村→城市三、世界城市化的阶段:→工业革命→二战结束→某地城市化的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特点(1)发展中国家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不合理(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2)发达国家特点: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主要表现为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3)发达发展中国家共有特点: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出现城市带和城市群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工业革命)晚(二战后)目前水平高(>70﹪)低(46﹪)中国(51﹪)特点共有出现特大城市、城市带主要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五、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1)外资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珠江三角洲(2)大城市扩散→工业化→城市化—江苏(3)资源开发→工业化→城市化—我国东北美国五大湖区鲁尔区(4)小商品扩散→工业化→城市化——浙江义乌东莞四中地理背诵资料――第二章城市第5页共19页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雨岛效应;污染空气的工厂布局在下沉风向郊外水文①城市内涝(暴雨、水泥等硬化路面多、公园绿地少、下水道太小或堵塞)②水体富营养化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2.城市环境问题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交通和居住差、就业困难、社会问题(1)如何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岛效应的措施措施:①将污染工厂迁到下风向的郊区②提高三废处理、利用率、重复利用水平③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④增加城市绿地和水面⑤建立卫星城和新区(2)城市交通问题表现:交通阻塞、停车难措施:①方式多元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和步行、发展地铁轻轨等)②速度要快速(提高交通速度如发展快速公交③设施要齐全(合理规划路网、拓宽城市道路、建高架路立交桥、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④交通管理上(单双号行驶、各种车辆分道行使、控制货车进入市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⑤合理规划功能区⑥建设新区和修建卫星城东莞四中地理背诵资料――第三章农业第6页共19页第三章农业一、主要农作物的时间、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气候类型国家和地区粮食作物水稻春种秋收三种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东亚、南亚、东南亚我国南方、(东北)小麦冬小麦9、10月→5、6月秋初→春末夏初温季、温大亚季、热季欧洲、中亚、美国北部、印度澳、阿根廷我国华北、南疆、南方春小麦春种秋收中温带及以北高原俄罗斯、美国北部;我国长城以北:松嫩、三江、北疆、内蒙古、青藏玉米春种秋收美国中部、欧洲南部、墨西哥中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经济作物糖料甜菜温带地区:我国北方(黑、吉、内、新)、西欧甘蔗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川盆地热带地区:东南亚、南亚、非洲、拉美、巴西、古巴油料作物花生北方、山东大豆巴西、美国、阿根廷、我国东北油菜长江流域油棕热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西部和中部、南美洲北部和中美洲油橄榄地中海沿岸:西班牙、意
本文标题:必修二早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0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