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摘要〗随着中俄影视作品的不断交流,而且今年是“中俄媒体交流年”,影视作品翻译就成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影视作品的翻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真正了解原著内涵的程度。优秀的翻译能够使目的语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原作品的真正意图,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感受。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由于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要求而成为指导影视作品翻译的重要理论。〖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影视作品翻译影视作品翻译,无论国内外,仍然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理论体系。但是在我国的译学论著中均系统介绍了国际各种译学流派的翻译思想,所以本文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影视翻译研究中,同时结合现实中俄语影视作品的汉语字幕翻译实例,总结了归纳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和翻译策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尤金·A·奈达是功能对等理论的首创者,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功能对等”,强调在翻译时不能仅考虑字面上的一一对应,而应当尽量使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相同的感受,获得相同的理解,即在动态对等基础上的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如果意义翻译和形式翻译存在冲突时,以意义翻译为准。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四个对等,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1、即时性和匹配性。影视字幕的内容是影视作品人物的对白,而这些对白是一闪而过的。这就对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影视画面不能停留,而字幕的内容和画面的内容必须做到同步和匹配,不能有延迟或提前。随着影视作品人物对白语速的快慢和影视节奏的变化,同一时间内所需要的字幕篇幅可能差别很大,这就需要翻译者对影视作品的节奏、内涵和语言特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2、有效性。正是因为影视作品是由不停发展的剧情和不停转动的画面组成的,所有画面转瞬即逝,观众很少有机会停下来仔细看看字幕,或者倒回去重新再将某个片段看一遍。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用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最容易为观众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也就是说,翻译的内容必须以观众最容易理解并最直接反应影视作品内涵的方式出现。因此,翻译必须做到精炼、有效。3、对应性和空间限制。由于对白必须与影视作品的画面相对应,这就使得字幕的字数受到屏幕空间的限制。字幕的字数如果太多,不但会因为占据太多的屏幕空间而影响到观众的对影视作品画面的欣赏,而且由于过多的字幕负荷,观众为了能够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字幕(而且还不一定能在字幕闪现的时间内把字幕读完),这就进一步影响了观众对作品本身的欣赏。因此,影视字幕的翻译必须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传递出观众最需要、最能反映出作品内涵的信息。4、针对性。不同的影视作品针对的人群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观众群体理解能力、语言层次、文化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翻译人员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对字幕翻译的词汇、语气、文化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动画片电影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儿童,这类影片的翻译就需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健康、活泼的翻译风格来进行翻译。5、口语化。由于影视字幕翻译的内容是影视作品人物的对白,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应尽量以口语化的语气通俗地进行表达,而不能像书面语的翻译那样正式和严谨。同时,也只有口语化的翻译才能让观众真正体会到对话的语境和场景,而不是在一边读小说,一边看画面,造成情节和字幕的脱节。总之,由于影视作品本身的特点,影视字幕的翻译应做到在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递出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并与原作品最贴近的翻译。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就需要考虑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对影视作品相同的理解和享受。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影视作品的翻译就有着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三、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以读者的反映为中心,在影视作品的翻译中,即以观众的反映为中心,也就是在翻译时在透彻理解原作品内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目的语观众在看到影片和字幕时是否能够做出与源语观众相同的反应,是否能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信息和情感表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词句、语用、文化等方面。词句对等词句是语言中最为基础的层面,也是层次较低的层面。在翻译实践中通常强调信、达、雅,分别代表准确、通顺、得体。而对词句翻译的要求通常是做到“信”就可以了。但影视作品的翻译有少许不同,因为有些词句如果直译的话很难传递出说话人真正的含义。因此,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中,即使是词句的翻译,也不能简单地逐字翻译,而应根据语境、情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点在电影片名和人物姓名的翻译上表现最为明显。例如,爆笑喜剧《Кухня》如果翻译为《厨房》会让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定位产生错觉,而翻译为《饭店情迷》则将整个电视剧的精髓通过短短几个字表达了出来。还有《Физрук》如果翻译为《体育老师》都难以表达出该影视作品的真正含义,但翻译为《我的逗比老师》则较好地实现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逗比”二字表明该影视作品的喜剧色彩,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表现得较为到位,因此,这样的翻译才能够给观众带来影片最核心的体验。再比如电影中人物姓名的翻译。例如,在《功夫熊猫》中ОбеспокоенныеродителилордаШеняобратилиськВещунье字幕翻译为“忧虑的父母向羊仙姑求助”,Вещунья字面意思为象征不祥的乌鸦、喜鹊、猫头鹰等,显然这样的翻译不符合电影的真实情节。语用对等语言学中的“相互指明”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关系。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来讲,即所谓的语用功能对等,也就是说要让目的语观众真正了解作者的意图,译者需要在翻译时将原著作品中非字面的意义及字里行间的意义表达出来。例如,在《功夫熊猫》中Этобылосамоеужасное,болезненное,разрушаюшеемозгмгновенье....字面上的翻译时“这是最可怕、痛苦的、头疼的一瞬”,这样基本上也翻译出了原作的内容,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以上的翻译很难把他们带入影片的意境中去。因此,翻译为“那天我忐忑不安,心如刀割,伤心欲绝。”文化对等由于文化差异,直接的字面翻译很有可能让观众摸不着头脑,这是就需要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彻底转换为带有目的语文化色彩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例如在《служебныйроман》(《办公室的故事》)中有两句对话:Оля:Каконсейчасвыглядит?Новосельцев:Овыглядиткакогурчик。字面上的翻译是奥丽雅:他现在怎么样?诺瓦谢利采夫:他像个嫩黄瓜。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样的翻译就很难理解,因为在汉语中嫩黄瓜通常给人以“面条”、“水灵”、“年轻”等联想,而俄罗斯的黄瓜顶花不带刺,表面光滑,外形敦实,在俄罗斯人看来,用这种黄瓜指代“长得丰满且年纪不大的人”自然再也形象不过。因此应翻译为“他呀,荣光焕发,有些发福。”这样的翻译符合原著的意境,并且充分考虑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更容易为中国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总之,功能对等理论对影视作品的翻译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影视作品的翻译更多地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感受和反应,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而非简单的字面一一对应来考虑,从而能够更为清楚、有效地表达出原作品的风格、意图和意境,使字幕翻译真正起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意义。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功能对等理论必将与影视作品的翻译结合得更加紧密,在语言的交流,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参考文献NidaEugene,Charles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NidaEugene.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33.夏延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8.邵巍,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6):89-91.
本文标题: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2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