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周易》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周易》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中国画家的道家感性,寄情于山水庭园,其挥笔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含有阴阳,纤细的横笔代表阴,阳必粗,阴必细;有湿笔、枯笔,有细,有粗,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同样,阴阳也隐藏于中国绘画的构图中,万事造化,重得心源,心源就是画家内心的感受,造化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主客观的关系是非常统一的。我国北宋时期的书画家米芾,就是在出走时注意到南方山水的烟雨朦胧,忽然灵光乍现,挥笔模拟云雾山水的动态,于是创出了飘逸脱俗的米氏云山,将山水提升到了抽象的艺术形式。其画酣畅淋漓,烟雾朦胧。他的作品贵不在含义,而在山水的水墨表现技法。他的风格体现了道家的阴阳论,即万物相生相克之理。那么,对中国画创作影响最大的当属道家老庄哲学。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又表现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的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从人生态度入手考察研究老庄著作的精神,老庄哲学则是人本的哲学。《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柔之胜刚”、“守柔曰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五色令人目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富贵于朴”、“大巧若拙”等等,无不蕴藏着绘画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中国画中所表现的万象,正是出没太虚而自成文理的如有如无的状态,画家由阴阳虚实谱出的节奏,虽涵泳在虚灵中,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抚爱万物而澄怀观道。历史的原因,中国文人的思路开始是儒家的:或者当他遭到官场的拒绝之后,或者他厌倦官场腐败之后,他就转而归隐到山林去修身养性,所以他们就借书画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中国的绘画,多表现山林,多表现自然风貌,因为这些东西,最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一尘不染,与世无争。老子的“道”是宇宙中的一切,是人的总体精神的升华,个人的精神、品格亦在其中。这种人与自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中国画的内在追求,就是中国画论的意、神、气,就是“道”的内涵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画上的表现。宗炳主张“山水以形媚道”,他“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是他在山水中的忘我状态。石涛画《春江图》的体会是:“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月随我起”;他更认为画家与山川的关系是互相脱胎于对方的关系:“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这种关系一方面积淀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另一方面也强调“迁想妙得”的重要和想象的自由。所以,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即人的精神境界,花鸟画中的形象多是人格化的形象,均是人化了的自然。即使是中国的人物画也在《清明上河图》、《踏歌图》这类作品中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谐和,在肖像画中强调神、气、风骨的表现。这就是中国画总体的美学品格。王永亮在《中国画与道家思想》自序中强调说:“历代卓有成效的画家大多是以道家思想来审视绘画,品评绘画,进行创作的,甚至有些画家以道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道家思想中纯朴的天人观和朴素的辩证思想,以及老子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断,还有庄子那超越世俗的逍遥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心态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等理念,无时不在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趋向。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更是起着显而易见的指导作用。《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类之初原本无绘画,由此可说,绘画生于无,那么在绘画之初谈不上什么画理、画法,后来在实践中产生了画法画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绘画的一个基本特征。道可以从气和象两种状态中悟得。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历代画论中,如顾恺之《论画》云:《小列女》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逸气”之说在画论中首见于倪云林《佩文斋书画谱》中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气韵”如谢赫在《古画品录》所论“气韵生动”。老子主张以静悟道,达到神会的地步,中国画论承袭老子这一主张。所谓心手相忘,心手两忘。道家的气象关系,就是中国画中的虚实、有无关系。在传统的山水画中以“负阴抱阳”为理论基础而衍生的S形构图都是极有渊源的传统。现实中,安阳画家吴景晨,在他的人物画中,道家和道教人物是主要的创作题材之一,尤其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挖掘人物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在画面所欲表现的还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集时空合为一体的宇宙,是中国画家的艺术境界。苏东坡诗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纳万境与群动的空即是道,即是老子所说“无”,也就是中国画上的空间。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背景不好画也不用画,它是从宇宙整体和心灵虚静的观念来作画的,一片空虚恰好表现的是宇宙的生气。老子在第十一章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室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说,“有”所给人的便利,只有当它跟“无”配合时,才发挥出它应起的作用。“实”应当有超越自身的潜能和趋势,导向虚,“虚”应维系于实,相互距离不宜过近,也不宜过远。所以,在老子看来,虚比实更重要,因为虚是一个事物发挥作用之关键所在。中国画家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不会局限于眼前的现实世界,而是强调以实化虚,将自然景物转化成画家自己心中的真山真水,也意在表现中国画“天人合一”道家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境界。
本文标题:《周易》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2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