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ppt课件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应有有精精神神丁肇中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实验精神)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把握中心论点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论据(支持观点的依据)、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方式:立论、驳论。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论证方法的作用阅读口诀论文阅读不可怕,一读全文巧勾画,二抓题干明要点,三找区域摘原文,最后概括组答话,论文阅读我不怕!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抽象: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顿、管理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3、“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答: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2)这样做的依据是:(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2自然段3-12自然段13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几个例子有何联系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讨论: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3.文中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⑨⑩句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本文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4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