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式特点缺点应用1.拉斯韦尔模式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l)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它只是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过高地估计了传播效果,忽略了反馈作用。对于分析政治宣传十分有用,是引导人们研究信息交流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性方法。2.申农-韦佛模式1949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申农和韦佛提出了一个通信系统模型。在该模型中,信源发出讯息,经过发射器把讯息变换成信号。信号在信道中传递的过程,会受到噪音干扰,所以接收到的信号实际上是“信号+噪音“。经过接收器,把信号还原成讯息,传递给信宿。在该模式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因素“噪音”,表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干扰的情形。仍然是一个单向的线性模式。1966年,德福勒发展了这一模式,增加反馈的因素。适用于通信系统,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信息系统。3.施拉姆模式1955年,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发表的论文《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进行》中提出三个信息交流模式。按照他的观点,交流双方都必须将想要表达的意义制成代码,传递给对方,同时须将对方传送来的信息译码,并作出解释以产生意义。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个体之间形成了信息互动。其特点在于引进了反馈的概念该模式在信息交流中,传送了一种相等的感觉。事实上,信息交流经过一个完整的循环,并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信息传播4.米哈依洛夫模式苏联信息科学家米哈依洛夫认为,各种各样的科学交流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形式。一是非正式过程,基本上由科技人员自己来完成,如口头言讲,技术展览,EP单行本等;二是正式过程,是以文献为基础完成的,如科学出版物、图书馆和档案事务等。非正式交流传播范围有限,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正式交流传递速度慢,反馈科学交流不及时5.兰开斯特模式美国信息学家兰开斯特提出了一个“信息传递循环圈”来说明文献的正式交流过程,比较完整地总结了目前文献信息的交流状况,强调信息用户既是信息产品的吸收者,又是信息产品的创造者。没有说明信息交流的非正式过程适用于正式过程信息传递6.维克利模式英国信息学家布鲁克斯认为,信息是使人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科学方程K(s)+ΔI=K(S+Δs)公式表明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K(s),在受到某些信息增量ΔI的作用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K(S+Δs)。信息学家维克利接受了布鲁克斯的观点,提出了“信息源(s)——通道(c)——接收者(R)“基本交流模式,揭示了信息源与接收者之间相互寻求关系,指明了传输通道和反馈的重要作用,并特别强调信息吸收的影响作用。后来,在广泛的信息环境中,维克利又探讨了人、文献、机器和自然界的信息交流关系,提出了广义的信息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文献、机器、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着的四个信源兼信宿,这种相互作用着的信息交流关系表现为九条路径。广泛应用于人、文献、机器和自然界各个领域。
本文标题:信息交流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4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