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苏教版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一:文言实词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1、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2、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3、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4、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5、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一)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词义的缩小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沛公居山东..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古之学者..必有师3、词义转移: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颜色..不少变③秋天..漠漠向昏黑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⑥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⑦兔走.触株,折颈而死4、词义弱化: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②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2义。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④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7、名称说法的演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②愿为市.鞍马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二)同形异义除单音词古今异义外,要特别防止古汉语相邻的两个单音节词与同形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混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③璧有瑕,请指示..王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意义相同(或相对、相反)的词组成的,但意义却偏于一个词。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②昼夜勤作息③去来江口守空船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②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四)一词多义1、词的本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战则请从.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范增数目.项王3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2、词的引申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②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胜不敢复相士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③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无物以相之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词的比喻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③草菅..人命,纵横乡里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①要有所侧重,要记某个词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义项。②要记特殊的,自己没有掌握的。只记多义词的若干义项还不够,还必须“因文定义”。(五)通假字怎样掌握通假字?①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②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A.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4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勿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C.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③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蚤”可以通“早”,但“澡”、“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④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以上通假字。“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阳”都通“佯”。(六)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练习:(3)名词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三种译法:一种是补上使令性动词“使、让”等。如:“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乱”译为使……乱。一种是把使动用法的词,译成述补结构。如:“攻邯郸以广地尊名”,“广”译为“增广”,“尊”译为“提高”,即攻取邯郸以扩展土地提高声望。一种是将含使动词的句子译成把字句。如:“因以浮船”译为“因此用(它)把船浮起来”。(4)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投影18、2、动词的活用(1)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5投影20、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动词的使动用法,并加以解释。(3)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投影21、3、形容词的活用(1)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投影2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2)用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投影2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3)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投影2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4)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投影2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投影26、二、高考题型讲解与练习1、选讲资料02—06高考题,特别注意江苏题。注意:(1)高考题对文言文的考查,实词主要在选择题,但翻译题都涉及到文言实词的理解,所以可以连同翻译题一起进行。(2)要注意短文的整体阅读,因为离开语境,是不容易断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的。(3)资料P.276讲解了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可补充一些资料所列高考例句。如:①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可用资料255页05年重庆题C项“质”的理解。②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6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可用资料247页04年广东题B项“巧”的理解,259页05年浙江题B项“除”的理解。③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来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半步)“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可用资料268页06年湖南题D项“薄”的理解。④利用语境分析词义,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主要方法,即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要多加注意。可用266页06江苏题B项“责”的理解。另外可补充:⑤利用成语和名句中相关词义来推断。成语、名句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又如: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资料P.244页04年五省市题B项“敏”可借助成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了解;P.247页04年江苏题B项“夺”可借助“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理解。2、综合模拟练习可用资料P.305的模拟测试,亦可使用印发资料。单项练习有“通假字练习”、“文言实词复习练习”。亦可自行补充。3、《高中生全程复习方略》(《世纪金榜》)中“单元知识整合”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晚自修或其他自习时间,每天读一个单元课文,并对照看本单元的“知识整合”,强化基础。该项要求可提前布置学生进行。复习资料P.283“知识清单三”常见文言实词,布置学生规定时间完成,要即使检查,个个过堂,确保学生对课内实词的积累。三、附录见后。《文言实词含义推断七法》专题二:文言虚词一、复习要点7重点理解《2007年高考说明(江苏卷)》中规定的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对其他常见文言虚词亦可附带了解。1、立足教材,以本为本。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文之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外以内。这几年来,考到的文言虚词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许多例句都来自教材。因此,应立足教材,吃透教材,以课本为根本,提高文言虚词的解题能力。2、以新带旧,举一反三。第六册新课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己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老师加以点拨,学生加以归纳,这样,方能举一反三。3、梳理要点,归纳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9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