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联翻译理论略见[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张艳约4654字摘要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明示推理过程。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阐释关联翻译理论,探索性地揭示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特点,并加以例证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影响和潜在不足点,以加深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1986年,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在Grice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同年,在他俩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解释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并提出了关联原则,回答了如何交际和交际什么的问题。1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为。ErnstAugustGutt根据关联论对翻译进行研究,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和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在该书中,Gutt阐释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1)翻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推理的依据是语境关联性。(2)关联性是指译者必须运用推理,首先从原文字句中或所谓交际线索体会出原文言者的意图,然后又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使得译文既能产生原文言者企图让译文读者作出的解释,又不让译文读者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3)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努力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从以上基本观点中,本文尝试性地得出关联翻译理论的三个主要特点:语境关联性、双向交际性和以读者为中心。下文将加以例证逐一分析这三个特点。2关联理论的主要特点2.1语境关联性Gutt在《翻译和关联:认知与语境》一文中指出:话语的语境(context)是“用以解释该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因此,在关联论中,语境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如某话语(discourse)前后的语段(text),环境情况,文化因素等等,而是指交际双方关于世界假设的一部分,即认知环境”。因而,“欲使交际成功,关键问题就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全部的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使读者的认知环境与原文作者所想的认知环境相关联,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工作。而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原文言者与译文读者认知环境不尽相同,加上译者的介入,使翻译过程更加复杂。然而,解决好读者的认知环境与原文作者所想的认知环境之间关联性的问题,翻译过程中其他诸因素会对整个翻译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关联性是格特理论的一个核心.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认为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efforts)和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s).这一概念可用公式表达为: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该公式认为,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潜在语境,其中储存着对整个世界认知的许多信息。但在一定场合,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花费同样的处理努力即可调出的。例如在一次全国性考试中,相关考试科目的内容在你的脑海中是很容易调出的,而有关考完后午饭该吃什么的内容是很难调出的。相反,肚子饥饿的时候,头脑中该吃什么菜肴的信息很容易调出,而昨天考试的内容在此刻是很难调出的。而语境效果是指人们希望花费在理解上所付出的努力,能够以某种方式改进他们现有的语境假设,达到与言者的认知环境相一致,从而理解言者之意。可见,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与关联性成正比。关联翻译理论认为,关联性应当是动态来看的,读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的关联性,读者需要的应是最佳的关联性(optimalrelevance),这点也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例如:Mike和Peter是同事,Peter不久前刚买了部新车,Mike说道:IwasabsolutelygreenwhenIsawhissplendidcar。为了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言者的认知环境产生最佳关联,译文读者不用花费过多的努力便可从中得出足够的语境效果,译文倾向于“当我看到他那靓车,我眼睛都发红了。”在西方人的认知结构中,绿色隐含嫉妒,红色蕴含血腥。而中文认知思维中,红色有嫉妒之意,故而上述译文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言者的认知环境产生最佳关联。2.2双向交际性格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交际方式。原交际者通过原著把文本输入给译者,译者通过关联进行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形成图式文本;译者和译文读者又构成了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把图式文本传递给译文读者,至此交际完毕。因此,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的翻译具有双向交际的特点。而作为双向交际活动交际人的译者必须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1)译者要从原文的文本线索中分析并洞察原文言者的意图。这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解码(decode),包含了从原交际人的明说(explicatures)以及暗含(implicatures)意义中确定其真实意图。例如,“Youareaexactgenius!”这句话在不同语境中会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学音乐很有天赋,它的意思是“Youhaveaaptitudeformusic”饱含褒扬之辞;但同样一个人虽有天赋学音乐,却总爱闹事,制造麻烦,那么它此时的意思是“Youareageniusintrouble-making,andIreallyfedupwithit.”蕴含讽贬之意。在上面的两种语境中,话语命题形式相同,但解释不同,是因为语境假设不同。(2)译者洞察出原文言者的意图之后,还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简言之,译文读者的语境假设中是否存在原文言者企图传达的语境假设。译者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还应该通过他对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认识,把目的语受众企望传达的信息也要传达在译文中以使他们可以用较少的处理努力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例如对《红楼梦》的翻译,译者一定要考虑到目的语受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知了解,必要时要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同时作用与译文本。如《红楼梦》第三回对黛玉的描写:“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若只译成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PiKan,moredelicatethanHsiShih.译文读者不会真正了解这句描写的意义,因为他们不明白PiKan和HsiShih的典故,所以杨宪益的译文在此加注:PiKan:aprincenotedforhisgreatintelligenceattheendoftheShangDynasty;HsiShih:afamousbeautyfromtheancientkingdomofYueh.上述讨论了作为交际人的译者,在译文读者的语境假设中存在原文言者企图传达的语境假设时,对译文该做的翻译处理。倘若译文读者的语境假设中本身就不存在原文言者企图传达的语境假设,译者应该如何处理翻译呢?关联翻译理论的答案是以读者为中心。2.3以读者为中心关联翻译理论指出,译者理解原文关联、传达原文时,应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所提供的译文应既表达出原作者试图阐释的意义,又不应使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换言之,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标准与语言规范,将原文语言文化纳入译文语言文化范畴,为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扫清障碍。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联翻译理论倡导以读者为中心。例如,《红楼梦》第一章跛足道人唱了一曲《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DavidHawkes的译文是“Menall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butwithambitionwon’thavedone,havedone……”事实上,“神仙”是中国古代神话特定语,后被通俗化如“得道成仙”,“快乐似神仙”。在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中,他们是不明白什么是神仙的。但通过全文理解,“神仙”在此指的是“远离尘嚣,最快乐的人”。结合目的语受众特有的认知环境,Hawkes将其翻译为“被上帝拯救的人,受上帝恩泽的人”,更容易得到目的语受众的接受。3关联翻译理论影响和潜在不足西方应用关联理论研究翻译的学者确实不多,总体来讲,西方学者对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缺乏足够的关注(王建国2005)。然而,自1994年林克难发表《关联与翻译》的书评以来,赵彦春,张春柏,罗选民,王建国等众多译界学者纷纷运用格特的理论,对翻译模式、现象、异化和归化、可译性、译文的忠实、译文的创造性叛逆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曹曦颖2007)。目前格特的翻译理论正备受国内译界的关注。赵彦春(1999)指出,“目前还没发现比关联理论更具涵盖力的翻译理论。”然而,评论界对关联翻译理论的批评也广泛存在。王斌(2000),张春柏(2003b)都认为,“关联理论难以解释文化缺损问题。”关联理论的解释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上。按照关联进行翻译,其结果最终会导致归化翻译。理由是关联理论无法解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损模式之一的文化缺损的移植问题(王斌2000)。综上所述,一方面,用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去处理文学翻译,当译文读者的语境假设中本身就不存在原文言者企图传达的语境假设时(也就是上述提到的文化缺损,这点在文学翻译中往往出现),译者倾向于对原文略加修改,将原文语言文化纳入译文语言文化的范畴。这种将读者置于第一位,原文作者置之其后的翻译思维,无疑会导致原语信息的缺损。例如,在翻译《红楼梦》时,Hawkes将“红”归化成西方人喜欢的“绿”,因“红”在西方常与血腥和暴力相连,因此他把“怡红公子”译为“Greenboy”;“怡红院”译为“GreenDelights”。忽视了红色在中国文化里的吉祥喜庆的意义,以及在这部作品中关于爱情的暗示。这样可能会导致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关联翻译理论讲究最佳关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考虑到原文文本,又要兼顾译语受众的认知语境,这势必对译者的原语译语应用及双语文化层面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译文读者和原文言者这两个因素,切实做到最佳关联,也很难做到。而且,介入原文者并将其置为翻译过程的第一位,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做到忠实原文,以及原文作者的风格特点等诸多因素,致使可能偏离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忠”。4结论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从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的过程进行研究,对一般的翻译现象都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的语境关联性,双向交际性,和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特点,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一个独特和比较完善的翻译标准和尺度。但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解决文化缺损问题,如何平衡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关联,如何平衡译者的主体性和忠实于原文特点及风格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格特对此也缺乏具体的原则和标准。此文旨在深化对关联翻译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借以为以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视角和新意。参考文献[1]Sperber,D.andWilso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1986.[2]Gutt,E.A.Trand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3]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M].外文出版社,1994.[4]曹曦颖.奈达与格特翻译理论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34(4):86-89.[5]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翻译,2005.26(4):21-25.[6]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0(4):13-15.[7]张春柏.一种基于认知科学的翻译理论—简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第二版)[J].上海科技
本文标题:关联翻译理论略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9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