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课题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理由和要求第二节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第三节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预设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现第一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和理念第二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预设第三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第四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教材的内容第五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方式和课时安排第三章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第一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第二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第三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例第四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管理策略第五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结束语附录表【说明:2007年底,我校申报以《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为题申报市十一五教科研课题。本课题自立项两年多来,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地研究活动,于2008年12月接受市相关部门中期评估,得到评估组专家的指导,将原课题名称改为《开发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理由和要求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列,其中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占到课程总量的16%,这给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契机,要求学校必须要在课程层面上汇总学校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操作和实施,要求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学校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在课程决策的变革上,更多的则是:它给予了学校一个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活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学校一个经过充分准备并必须严阵以待的严峻挑战。正如华师大的崔允郭教授指出,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二、学校特色创建的必然选择: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基础和保障,任何学校特色都需要一定的课程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支持,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所以要形成学校特色就必须关注课程的差异性,各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都应该注意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以地域的教育性开发为抓手,并形成特色。我校地处长江三角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吴文化底蕴深厚。地方上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与教育。将学生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必然能为形成具有浓郁本土特色、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服务。总之,从地域的教育性出发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它能使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特色,生命力更强。三、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地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它需要传承、分析本土光辉的过去和崭新的未来,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立志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其教材按学科系统结构组织和安排,而是从当代社会面临的复杂的社会性、地域特色和学生实际的课题出发编制地域性课程,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来开发校本课程,意义十分巨大。日本学者市川博对此作了如下概括:(1)在地域中能够暴露自然、社会的本质和问题;(2)地域素材能够暴露自然、社会的本质问题;(3)具有临场感,容易获得共感的认识;(4)地域素材容易促进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学习;(5)已有的知识、体验通常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通过具体的操作,能够丰富学生对未知的认识和体验;(6)能够培养学生调查的能力;(7)能够培养学生对地域关心的态度。本地民俗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提供了第二课堂,我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二节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文献研究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现代信息传播理论和自主学习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整理、收集已有的地方课程开发资料,批判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2.研究调查法通过网络、走访等形式组织学生调查,了解本土民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形式、演变等,积累第一手素材;通过组织学生筛选、甄别、归类、整理、设计,获得课程开发的有效资源。同时,在开发研究的过程中,调查研究学生课程学习现状、学习能力,并针对他们既有课程、学科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寻求相应的对策,途径和措施。3.行动研究法以行动为导向,知识、实践和发展不分离,通过教学研究(选择少数班级进行教学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第三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1.新课改的要求。本地民俗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这些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2.文化传承的需要。分析本土,常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为了传承常州民俗文化优秀传统,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的精华,争做文明的龙城人,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与校园,有必要开发本课程,这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形成认识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献策出力显得重要而迫切。(二)可行性1.理论条件:注意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一般是立足本土特色,就是要发掘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或者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资源。我校通过认真调查研究,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实际,进行资源整合,注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注重本地民俗文化特点。这样确定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就具有它的实效性。2.物质保证:我校地处富裕的乡镇,是一所老牌省级实验小学,是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级示范图书馆。拥有与外网相联的微机一百五十多台,这些硬件设施都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本地百姓因生活富裕,对于民间习俗的礼仪等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甚至一些失传的民俗重为人们拾起。这样,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本课程建设能扎根于地方和学校资源这块沃土。3.前人为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4年起我校部分老师就开始进行民俗文化方面的小课题实践研究活动,如红红火火过大年清明寻根重阳敬老等系列活动。这些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素材资源。第二章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预设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现第一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和理念一、课程性质: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选学课本。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使本地优秀民俗文化成为自身人格的根基。二、开发理念:1.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往往让学生自己选主题,制定活动方案,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来。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校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3.团结协作的精神。校本课程开发人员应该是由学校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组成的一个合作团体。开发内容看似分散,相对独立,其实是交叉融合的。只有真诚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才能搜集到更多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提高工作效率。4.体现师生的个性追求。校本课程开发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要,其开发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渗透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发挥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独特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发展,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以有效地发挥。5.注重课程的动态管理。为避免不少开发工作滞于雷同化、形式化、静止化的浅开发水平。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不能只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操作教学,而应该把它纳入动态管理中。应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持续发展,应关注开发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民主、开发与生成、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第二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预设1.总体目标:体验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个性发展。2.具体目标①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学校和小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②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性活动与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③通过研究,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电子教材读本,为培育学校特色课程,营造特色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服务。④提高本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注意教师潜力资源的整合。教师个体开发可以以最大限度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最能使教师个性得到张扬,但毕竟一人难抵众人智,所以,在充分发挥个体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群体潜力的整合,如、群体智力资源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群体开发潜力的整合等,这样就可能达到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合力的态势,三个臭匹匠,赛过诸葛亮。第三节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情景分析(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组织和实施(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 根据上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念,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主要采用教师主导模式下的探究学习的方式,实行主题-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调整的课程开发模式。这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本课程开发研究,按内容分节日习俗婚丧寿俗两大块进行。每一块课程每一个专题单元的开发都经历了主题呈现,目标设置实践活动,采集信息信息整合,编制课程评估反思,修整课程几个过程。 下面仅以重阳习俗为例,介绍开发的思路。 第一步:主题呈现,目标设置(教师呈现)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多好的重阳诗词。你读懂了吗?在我们这里,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同学们读一读重阳诗歌,问
本文标题:“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校本课程”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0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