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畜共患传染病QQ号1255048340一、人畜共患病的概念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情况三、重大人畜共患病四、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免疫五、总结一、人畜共患病的概念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其病原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人畜共患病是分类的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方法很多,总的讲,可以根据病原、流行环节、分布范围、防控策略等需要分类。按病原分为三类:一类为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如口蹄疫、狂犬病等;一类为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另一类为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二、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情况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200种。较重要的有89种(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种、立克次体病10种、原虫病和真菌病5种、寄生虫病22种、其他疾病5种)。重大人畜共患病5种,包括: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和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和内外寄生虫等。二是在流行病学上具有关联性。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病原突破了人类的中间屏障,动物和人类都具有易感性,是动物源性疫病。三是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是自然水平传播,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通过媒介间接接触。人畜共患病的分类人畜共患病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总的讲,可以根据病原、流行环节、分布范围、防控策略等需要进行分类。按病原分类有: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的危害一、危害人类健康世界:每年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主要人畜共患病)、结核病造成310万人死亡、1万多人死于狂犬病、外蒙古牧民感染率达30%。我国:棘球蚴的感染率很高,牧民称为“癌症”、血吸虫在南方12个省流行、受威胁人口6000万、狂犬病也有扩散趋势。近年:疯牛病、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越来越大。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有哪些人畜共患病主要对人类健康、畜牧业安全生产、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危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人类大批死亡、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带来生物灾害,影响社会稳定。卫生部公布人法定传染病疫情2008年1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列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首位的均为肺结核。2008年1月(1月1日零时-1月31日24时)共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300637例,死亡567人。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肺结核、乙型肝炎、梅毒、麻疹和淋病。死亡数居前5位的是: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肝炎、麻疹,占死亡数的90%。消息来源(京华时报)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有哪些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禽流感、口蹄疫、链球菌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破伤风、狂犬病、肉毒梭菌中毒病、猪丹毒、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住肉孢子虫病、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等。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天花。3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5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0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人畜共患病有哪些特征人畜共患病的特征主要有群发性、职业性、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五大特征。人畜共患病的危害二、危害畜牧业安全生产直接损失:一是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如:猪的乙型脑炎、牛羊炭疽;二是生产性能下降、淘汰率提高,如:布病、结核病;三是畜禽产品废弃,如囊虫病等。间接损失:主要表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造成恐慌;畜产品国内外市场销售困难,造成畜牧业剧烈波动。(高致病性禽流感造成对禽产品的恐慌)三、危害畜产品安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畜产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1966年,日本O157大肠杆菌出血性肠炎10天内有6200名学生感染,死亡很多人。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征(一)群发性群发性是传染病的特征,分低度流行、暴发流行和大流行。低度流行又称为地方病;暴发流行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大流行往往横跨多个大洲。(二)职业性饲养、加工、实验室和兽医人员是高危人群。(三)区域性因为和生物媒介、动物饲养方式和人类生活习惯相关,表现为区域性。(四)季节性生物媒介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五)周期性与社会、畜禽移动、病原体进化等有关,我国狂犬病有10年一个周期的特征,其他亦如此。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2虫媒传播3呼吸传播4唾液传播5饮食传播6粪溺传播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动物的全身被毛和皮肤垢屑里,含有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它们有的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有的则是疾病的传播媒介。宠物爱好者如果不注意个人防范,任意与动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有可能从动物身上感染人畜共患病。虫媒传播通过蚊、蝇等昆虫叮咬传播。如日本乙型脑炎等。呼吸传播患病动物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常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唾液传播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动物咬伤人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引发狂犬病饮食传播如猪囊虫病、旋毛虫病等粪溺传播众所周知粪便中含有各种病原菌。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病原体,都可借粪便污染人的食品、饮水和用具而传播。大多数寄生虫卵就存在于粪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是由尿液传播的。三、重大人畜共患病1、狂犬病2、炭疽3、布鲁氏菌病4、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上为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08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通知涉及到的4种人畜共患传染病)5、结核病人畜共患病诊断一、病原学诊断采集标本等病原学诊断方法。二、血清学诊断变态反应(结核菌素点眼、皮内变态反应等)、抗原抗体直接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琼脂扩散、中和实验)等。三、流行病学调查一是临床症状;二是疾病的侵入途径;三是流行特征;四是疫情监测结果。人畜共患病的防护要求处理人畜共患病是一项危险的工作,要高度重视,注意防护一是穿好防护服;二是注意消毒;三是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不可盲目剖检死亡动物;四是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采集病料诊断等;五是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四、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免疫第一炭疽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芽孢对环境抵抗力极强,一旦污染,传染性可保持若干年。本病呈地方流行,多发生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炭疽:对3年内曾发生过疫情的乡镇易感牲畜进行免疫.发生疫情时,要对疫区、受威胁区所有易感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疫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疫区:疫点边缘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使用疫苗情况使用国家批准的炭疽疫苗,按疫苗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建立免疫档案。免疫使用菌苗包括II号炭疽芽孢苗和无毒炭疽芽孢苗。II号炭疽芽孢苗适用于牛、马、驴、骡、羊和猪,一般不引起接种反应。注射24天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免疫期1年。无毒炭疽芽孢苗是一株弱毒变种,失去了形成夹膜的能力。但此苗对山羊反应强烈,禁用于山羊。其他防控措施放牧管理严禁牲畜到炭疽杆菌芽孢污染的地方放牧。饲养管理建立和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圈舍清洁,增强动物抗病能力。注意:发现疑似动物,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等,并采样送检,严禁在非生物安全条件下进行疑似患病动物、患病动物的尸体剖检。第二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病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布病的潜伏期短的可以在半月内发病,长的可大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可能终生带毒不发病。布病:对疫病流行区和受威胁区奶牛和种公牛以外的易感家畜进行免疫。(要点:一是非疫区易感动物不免;二是疫区奶牛、和种公牛不免;三是疫区的其他易感畜都免)免疫范围: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区域,应采取免疫接种的方法。对象:根据当地疫情,确定免疫接种范围内的牛、羊、猪、鹿等疫感免疫动物。疫苗:布病疫苗S2株(猪2号)、M5株(羊5号)、S19(牛19号)以及经农业部批准生产的其它疫苗。免疫注意:对孕畜的预防注射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进行免疫。牛19号苗(布鲁氏菌病疫苗S19株)只适用于牛,对羊、猪无预防作用。羊5号(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可用于羊、牛。猪2号(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是免疫谱最广的疫苗,可用于羊、牛、猪等各种家畜。猪2号疫苗采用口服途径(饮水和其他口服方法)可用于怀孕动物的免疫,这一特性可大大提高畜群免疫密度,更有效的增强畜群抵抗力其他防控措施原则:非疫区以监测为主,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区和疫区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一是管理传染源。加强检测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加强检疫第三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所有温血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特征,潜伏期长,致死率几乎100%。免疫狂犬病:根据卫生部、农业部文件(卫疾控发[2008]4号)关于加强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通知和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08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通知所有犬实行全面强制免疫,重点做好城镇、高发地区犬的免疫工作。犬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8周,长的可以达到数月-数年,短的仅有一周。牛和羊狂犬病的平均潜伏期15天。平均发病期4天。免疫:对犬等动物作预防接种,每年一次。目前使用的疫苗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安全、效果确实,发达国家一直使用这类疫苗。在我国由于制备成本昂贵,因此未在犬中推广使用。灭活苗:用石炭酸灭活的绵羊或山羊脑疫苗,对犬和其他动物都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免疫期一年,如:利用某些灭活疫苗在3月龄时给犬和猫免疫,一年后再加强免疫一次,就可以获得3年期的保护力。以后可每年或每3年加强免疫一次。活疫苗:目前,犬中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是弱毒活疫苗。20世纪50年代使用羊脑固定毒减毒苗Semple疫苗FluryLEP疫苗80年代后ERA株疫苗(免疫力达一年以上)目前我国使用的活疫苗有:(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的传代细胞活疫苗(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备的活疫苗,中和抗体保持1年,加强免疫一次后,免疫期可持续2年。(三)解放军农牧大学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别制备的犬用口服疫苗,犬口服用后,抗体阳转率分别大于或等于97%和80%。这些疫苗在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被咬伤率和狂犬病发病率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经免疫接种过的动物发放统一的动物免疫证明,佩戴免疫标记。其他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犬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养犬要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和免疫标识制度;制定养犬管理办法;在饲养环节实行拴养和免疫规定;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监管;教育养犬者要遵纪守法;组织消灭流浪犬。监测每年进行1-2次,抽检比例0.1%,采集新鲜唾液用小鼠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监测。引种异地引种应到非疫区。发生疫情时,要对所有疫区内的易感动物和被咬伤的动物进行免疫。人群预防狂犬病一是防止暴露(远离犬等动物);二是有暴露风险之前,先进行免疫;三是作业时应当穿防护服;四是被犬咬伤后
本文标题:59人畜共患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0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