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先秦思想文化史考点突破(共49张PPT)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思想文化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考纲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考纲解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先秦时期重社会人文问题的讨论,对技术总结与探求自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诗经》和楚辞奠定中国文学的基础;绘画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学的源头。考纲解读【研究纲领】课标解读【研究纲领】时空观念1.春秋战国时代的时空定位;2.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孔孟之道的内涵;3.先秦诸子治国思想的异同;唯物史观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先秦科技、文学、艺术的背景;家国情怀1.百家争鸣局面之于后世的意义;2.先秦科技、文学、艺术的影响【明晰考向】1.先秦思想文化的考查现状考情分析最新考纲全国卷地方卷地方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6·全国Ⅰ卷·24:儒学的思想渊源2015·全国Ⅰ卷·40:孔孟儒学的核心主张2015·全国Ⅱ卷·24:儒学理想化政治诉求的特点2015·全国Ⅱ卷·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时代背景2011·大纲卷·37;先秦儒家民本思想2016·海南卷·4:孟子思想2016上海·7:儒家思想2015·安徽卷·士阶层崛起2015四川·1:诸子百家思想2015·海南卷·1:儒家、法家思想的共同特点2015山东·13:民本思想2014山东卷·13:私学兴起2014·海南卷·1:法家思想2014上海·12:孟子思想2012·海南卷·2:儒家仁政思想2012山东·9:法家思想2011广东·12:孟子思想主张先秦时期的文字、艺术、科技、文学2016新课标Ⅱ·24:先秦文字2016北京·12:诗经、2016海南·2:小篆2016上海·3:殷商文字2014广东·12:甲骨文2014重庆·1:楚辞2013江苏·2:文字的演变2013山东·72:文字的演变2013海南·3:文字的演变2013山东·18:文字的演变2012福建·13:文字的起源【明晰考向】2.先秦思想文化的考查视角纵观历年先秦史思想文化的考查,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先秦儒学的考察,侧重对著名思想家思想的理解。同时突破了教材本身,涉及到了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儒家的历史观。新课标高考着重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试题摒弃了大量晦涩的文言史料,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考察方式上以新材料新情境性问题为主,要求学生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认识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及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考情分析(1)注意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言论属于哪家思想。(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具体主张,并能对其作简要评价。(3)从先秦儒学及与后世儒学的比较出发,认识先秦儒学的地位及时代特点,并分析具有这些思想特色的社会根源。3.先秦思想文化的备考策略(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1.学在官府【研读教材】知识梳理一、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②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①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4)影响学术自由(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3)特点: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2)流派:④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1)背景:【研读教材】知识梳理2.先秦诸子思想(1)孔子:思想核心:“___”和“___”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_____”政治主张:孔子提倡“________”,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忠恕为政以德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礼【研读教材】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_________教育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__”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①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主要思想:④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b.保守性:“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a.积极性:儒家思想【研读教材】③思想评价(2)老子:【研读教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哲学思想:a.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③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④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诸子百家:【研读教材】A.儒家孟子:①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思想: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被后世尊为“亚圣”B.儒家荀子: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③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评价: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研读教材】C.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评价: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其思想在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D.道家庄子:①“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②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评价: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E.法家韩非: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评价: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诸子百家:【研读教材】F.兵家孙膑:强调懂得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评价: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诸子百家:1.科技【研读教材】知识梳理二、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文字和文学(1)夏商夏朝时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春秋战国使用硫黄和硝石,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3)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4)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3.绘画【研读教材】(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②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研读教材】《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学术视角】汉初《诗》成为“经”。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反映汉学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的郑玄的《毛诗传笺》,实现今文、古文合流,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传本。——《汉初《诗经》传播与四家诗的形成》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普通话“雅言”是以周朝的国都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基础的。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尔雅》,它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重要著作。【研读教材】断点补充雅言【学术视角】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学楚辞: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代表作:《离骚》【研读教材】创始者:屈原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孔人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孔子自己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他晚年,迭经坎坷,身心俱疲,伤感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所以有“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研读教材】断点补充周孔之道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家们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继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学术环境的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核心突破】(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问题】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需要人才;“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盛;“士”(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核心突破】(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当时君主好恶不同,百家为投其所好。看待: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生的;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史料二诸子十家,其可观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先秦思想文化史考点突破(共49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89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