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建筑学考研10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教学内容从现代到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与简约的设计倾向重点、难点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与简约的设计倾向教学基本要求对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有一个初步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三大理论倡导者罗伯特·文丘里(RobertCharlesVenturi,1925—)美国建筑师。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厌烦(Lessisbore)”。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andContradictionIn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fromLas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罗伯特·斯坦恩(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现代古典主义》(ModelClassicism)一书中完整地归纳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依据,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类型,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理论著作。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国作家、建筑家他继续斯坦恩理论的总结工作,在短短的几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包括《现代建筑运动》、《今日建筑》、《后现代主义》等等,逐步总结和整理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理论系统。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1962)设计人:文丘里圣·约瑟夫喷泉广场(1975年)设计人:C·摩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1978年)设计人:P·约翰逊格雷夫斯波特兰市市政厅(1980年)设计人:格雷夫斯奥地利维也纳旅社(1976年)设计人:H.霍莱因德国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扩建工程(1982年)设计人:J.斯特林筑波市政大厦(1979年)设计人:矶崎新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1962)设计人:文丘里老年人公寓伦敦国家美术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1978年)设计人:P·约翰逊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格雷夫斯波特兰市市政厅(1980年)设计人:格雷夫斯海豚宾馆与天鹅宾馆(1987年~1991年)设计人: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创作实践当中的共同特征重新确立历史传统的价值,采用古典建筑元素。建筑形式有独立存在的联想及象征含义。采用装饰、追求隐喻与象征。走向多元、大众与通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折中性,主张二元论。斯特恩将这样一些后现代建筑的特征总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基本概念发源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运动,也称“坦丹扎学派”,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A·罗西。新理性主义运动要寻找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早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就企图把意大利古典建筑的民族传统价值与机器时代的结构逻辑进行新的更具理性的综合。60年代开始的新理性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那一时期的思想理论,开始“回归秩序”的建筑探索。第三节、新理性主义(威尼斯学派)代表著作及理论格拉希的《建筑的结构逻辑》。A·罗西的《城市建筑》(1966年),揭示了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在这两部著作中指出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从类推法而产生的类型分析方法。代表人物:罗西、博塔代表作品圣·卡塔多公墓(1971年)设计人:A·罗西米兰的格拉拉公寓(1970年)设计人:A·罗西圣·维塔莱河旁的住宅(1972年)设计人:博塔(瑞士建筑师,提契诺学派,喜欢用单个完整的几何体,以减法的方式处理内部空间)瑞士卢加诺的戈塔尔多银行(1982年)设计人:M.博塔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1995年)设计人:M.博塔,是他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圣·卡塔多公墓(1971年)设计人:A·罗西米兰的格拉拉公寓(1970年)设计人:A·罗西圣·维塔莱河旁的住宅(1972年)设计人:博塔整个建筑外立面铺有红褐色调的面砖,有着巨大天窗的圆塔,像是把建筑物中央的圆柱体斜着切开一样,(自然光线从这里泻入建筑内部),仅在该圆柱体部分用黑白相间的斑马条纹来加以强调,完全对称的正里面洋溢着古典建筑中才能见到的那种沉稳情调。由于博物馆所处的地块三面被高层建筑包围,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周围一群灰白色的物体中显得尤为突出。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1995年)设计人:M.博塔当初在设计成功时,一度引起了很多争议。这个建筑本身并不是非常难看,但是它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设计就很不恰当了。很多建筑师认为,作为一个博物馆,设计过于华丽,反而降低了博物馆的内涵,有喧宾夺主的味道。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现代建筑的经典。馆的内涵,有喧宾夺主的味道。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现代建筑的经典。第四节、新地域主义基本概念是一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与地区的文化、地域特征紧密联系。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现代建筑日渐国际化的趋势和“国际式”风格的无限蔓延甚至拙劣模仿,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单一化和地方精神的失落。“国际式”这种武断的世界模式正在吞噬着一部分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将扼杀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建筑地域性的关注逐渐成为自觉意识,并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新地域主义的倾向就是这一文化反思在建筑领域的直接反映。建筑特征适应地方气候。利用地方资源。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或形式。对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况。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惯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性。既响应场所精神,又积极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代表人物:莫奈奥、A·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R·皮亚诺代表作品马德里银行大厦(1973年)设计人:莫奈奥国际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年)设计人:莫奈奥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艺术博物馆(1993年)设计人:A·西扎(葡萄牙建筑师)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年)设计人:柯里亚(印度建筑师)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1984年)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年)设计人:多西芝柏文化中心(1998年)设计人:R·皮亚诺(意大利建筑师)马德里银行大厦(1973年)设计人:莫奈奥博物馆的设计避免了对罗马式建筑的完全复制,它是倾向于引导观光客进行游历的尺度,一种极其开敞自由的空间尺度。这样,充满古罗马文化气息的马德里无疑被推上了它的全盛时期。当然,设计者对原本的罗马建筑形制也给予了适度的借鉴,事实上是委托方要求他们要尽可能地使新建筑接近掩埋在其下的罗马残骸。国际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年)设计人:莫奈奥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艺术博物馆(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1993年)设计人:A·西扎(葡萄牙建筑师)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年)设计人:柯里亚(印度建筑师)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1984年)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年)设计人:多西芝柏文化中心(1998年)设计人:R·皮亚诺(意大利建筑师)第五节、解构主义基本概念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解构主义建筑师将周围日益纷杂、疯狂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世界反映到建筑形式当中。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建筑特征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几个意义。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Eisenman扎哈·哈迪特ZahaHadid丹尼·雷柏斯金DanielLiberskind库柏·辛门布劳CoopHimmelblau(蓝天设计组)其中伯纳德·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筑。而弗兰克·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深层的人文思考①伯纳德·屈米1982年,拉维莱特公园,一个不和谐的几何叠加系统。②彼德·埃森曼1978年,lla号住宅(福斯特住宅)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哥伦布会议中心;阿洛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③荷兰建筑师R·库哈斯,1984年,海牙国立舞剧院④柏林建筑师D.李伯斯金1989年,柏林犹太人博物馆①伯纳德·屈米1982年,拉维莱特公园,一个不和谐的几何叠加系统。埃森曼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俄亥俄州大学维克斯纳艺术中心,在这个项目中艾森曼综合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将新旧理论融为一炉,成就了一件引人入胜的作品。②彼德·埃森曼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他在设计中引入网格、轨迹等等,并利用了图解的方法。也是在这个项目中,埃森曼发现了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的参数,建筑只有在环境的框架中才能有意义。”因此,建筑兼顾城市与校园两种肌理,设计时运用了两个扭转12.25o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形成动态空
本文标题:建筑学考研10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3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