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主编王岳川、李衍柱副主编第一章柏拉图和他的《文艺对话集》第一节生平和时代第一节生平和时代经历;*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历史转折点;古希腊从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第二节哲学观和政治观一、理式:idea,或译为理念、观念、理型、模式等。哲学教养:洞穴神话“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以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阳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开篇。郭斌和、张竹明翻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72页。)柏拉圖在《共和國》(Republic)——他最傑出的對話——的第七卷中描述道,蘇格拉底把人類的處境比作從小就被囚禁在洞穴裏的一群人。他們的腿和脖子被鎖起來,使他們無法朝洞口的方向看。他們身後有一堵牆,牆的另一邊有另外一些人,這些人拿著各種各樣的物體舉過牆頭。在所有這些人的背後是光,是由一團大火發出來的,後來人們知道那是太陽。那些被囚禁的人只能看到物體投在洞穴後壁上的影子。除了那些形狀和影像,他們一無所知,他們錯把那些影子當成實在的物體。這個類比,至少就這個簡化過的形式而言,是相當直截了當的。洞穴代表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被鎖住的囚犯代表著那些還沒學會進行哲學思考的人。影子代表由物質組成的物體(“表面現象”),我們通常把它們當作真實的。而投射出影子的物體才是那些“表面現象”的真正“型相”,其性質可以通過哲學反思揭示出來。於是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打破把我們束縛在物質世界的虛幻真相上的鎖鏈,從而覺知到真正的型相。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反思自己的理念,並學會將它們當作最終實在來對待。柏拉圖這樣解釋對無知的認識:只要我們仍然錯把物質世界當作最終實在,我們的無知就會繼續。因為每當我們背朝太陽時,無知就會產生。在柏拉圖的體系中,太陽代表著所有理念中的最高者——“善”的理念。“善”是理性與真理之光從中向外閃耀的實在,它因此使我們看到其他所有的永恆型相。~ppp/TPCH/TPCH2.htm理式不是物质世界之外的一个理式世界。它既不是感性事物的一个特质,也不是我们的理想化(或者我们的一个单纯的思想),在柏拉图看来,它就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但却是在我们[思想]之外的存在、实体,我们只能通过认识来达到它。哲学家:“渴欲观赏真理的人”。*杯子和杯子性。*二、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理念的床:神自然的床(自然中本有的):神造的木匠的床(木匠制造的):用床的理式制造出来的画家的床(画家制造的):模仿木匠的床第三节美论一、《大希庇阿斯篇》:美本身1.美不是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美本身不同于美的事物2.最高的美存在于理式之中: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二、回忆说:《斐德若篇》三、对美的认识:《会饮篇》形体美心灵美行为制度美学问知识美彻悟美的本体第四节艺术论一、艺术的本质观:模仿与灵感在柏拉图眼里,有两类诗人,一类是“凭技艺的规矩”写诗,一类是“依诗神的驱遣”写诗,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能“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而前者仅凭技艺知识去模仿,得不到灵感。二、模仿的诗人:《理想国》中诗人的罪状1.只能模仿影像,和真实隔得很远,不懂哲学。柏拉图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对自己所模仿的东西具有真知识”,荷马只歌颂英雄,但对英雄并无真正的认识,否则“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理想国》第二卷2.模仿的诗人:伤风败俗模仿的诗人为了讨好观众,迎合人性中的脆弱感情,满足群众的情欲,使之摆脱理智的节制,得到快感,而不愿费心思去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帮助理智去节制情欲。《理想国》第三卷《奥德赛》卷10《伊利亚特》卷20《伊利亚特》卷23《奥德赛》卷10,忒瑞西阿斯是瞎子预言家,死后还保留感觉力。《伊利亚特》卷16《伊利亚特》卷23三、灵感的诗人:《伊安篇》、《斐德若篇》1.迷狂说:《斐德若篇》迷狂来自于神的启示,诗人的迷狂来自于诗神的启示,即灵感。迷狂有两种……(教材第26页)2.灵感说:《伊安篇》“灵感说”:是柏拉图关于诗人创作的理论。他认为,诗人的本领不是凭记忆而是凭灵感,而灵感来自神力,诗人靠神的启示才具有创作能力并进入创作过程。(教材第25页)四、艺术审美的特性:魔力与浸润心灵1.诗的魔力:能够引起快感,但这一快感不是生理上的,它同美联系在一起,形式美所产生的快感不是夹杂痛感的,内容美引起的快感与痛感混合在一起,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审美快感。2.磁石说:《伊安篇》*3.浸润心灵:审美教育《理想国·第三卷》五、艺术的社会功用:有益与规范1.对诗人的“逐客令”:《理想国》卷三(教材第32页)2.文艺作为政治的辅助:(1)诗人要有益于城邦;要合乎城邦制定的规范。(2)“最高尚的剧本只有凭真正的法律才能达到完善,我们的希望也是这样。”(《法律篇》,教材第33页)*3.柏拉图理想国的逻辑缺陷:理念高于现实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诗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A.D.384~A.D.322)一、亚里斯多德的生平与思想1.生平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死于公元前322年。他曾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多年,成为柏拉图的学生。但他的哲学思想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图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公元前335年,他曾在雅典兴办了一所叫做“吕克昂”的学校,并且创建了自己的学派,被称为逍遥派。2.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一切处于月层下面的东西都是由四种元素土、水、气、火组成,天体则由第五种,而且更纯洁的元素“精英”组成。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考察过多种动物在胚胎成长期中形成的发展,动物初生的成熟程度是他的动物分类法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还认为,各种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序次,从植物到人,逐渐完善起来。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运动都是通过接触而产生的。真空也是不能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物理作用。因此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的“世界是由真空和原子组成”的观点。他认为,空间必须是一个物质的连续体。作为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哲学史和科学史上,曾是最博学的人物。特别是他的多部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影响颇深。可以说,在希腊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哲学思想:亚里斯多德一开始就讨论那些非常具体的东西,追踪它们的变化,找出它们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急于把它们归结到共相上去。(黑格尔《哲学是讲演录》卷二,第284、287页)4.运动的观念:四因论与二因论亚里士多德的理念[按即形式]是和柏拉图的理念不同的。虽然柏拉图把理念规定为善、目的、最普遍的共相;亚里士多德却更进一步。……柏拉图的理念一般地是客观的东西,但其中缺乏生命的原则、主观性的原则;而这种生命的原则、主观性的原则(不是那种偶然的、只是特殊的主观性,而是纯粹的主观性),却是亚里士多德所特有的。H2,289A.四个原则:㈠一物之为一物的特性或质的本身(即形式,或柏拉图的理念);㈡质料;㈢运动的原则;㈣目的或善的原则。B.两个主要范畴:㈠可能性和㈡现实性,后者更确定地说就是隐德来希,它自己就是目的和目的的实现。C.最高之点却是可能性、现实性和“隐德来希”都被统一了的地方。绝对的实体、真理、自在自为的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进一步被规定为“不被推动的”、不动的“和永恒的”,而同时都又是“推动者”、纯粹的“活动性”。……经院哲学家把这个视为神的定义,乃是对的;神是纯粹的活动性,是那自在自为的东西;神不需要任何质料,——在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唯心论了。……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就不同于柏拉图,……因为“如果这东西”是不动的,……“不是被规定为活动性、实效性的,就没有什么运动了”;…………“它的推动是以下面的这种方式来规定的:被渴望和想念的,就是推动者;这个被渴望和想念的东西,自己却是不动的,”静止的。它就是目的;这个内容或者目的却就是渴望和想念本身;这种目的就是美、善。二、《诗学》的方法论和一般艺术原理1、模仿说:摹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⑴行动中的人既然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第2章)……摹仿上述各种对象时所采的方式不同。人们可用同一种媒介的不同表现形式摹仿同一个对象:既可凭叙述——或进入角色,此乃荷马的做法,或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也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有人说,此类作品之所以被叫做“戏剧”是因为它们摹仿行动中的人物。(第3章)⑵摹仿是出自于人的天性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⑶模仿的本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诗应该达到哲学的高度。(第9章)z1-73因此,从外界获取的素材(故事、人物)本身仅是一种可能性;需要赋予它们以形式、活动性、目的性。2、艺术的社会作用①艺术的认识作用:诗的真实一要反映必然和普遍性(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二要“惊人”,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服从诗人的美学理想。②诗的审美价值:技巧和形式美;整一性的美(有机论)(创造性的统一)③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艺术的目的是“善”(《政治学》)三、《诗学》的戏剧观1、定义(《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2、悲剧的特性:对行动的摹仿⑴悲剧的六大成分: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媒介:言语和唱段方式:戏景对象:情节、性格和思想a.情节的重要性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再则,要取得我们所说的悲剧的功效,只靠把能够表现性格,言语和思想都处理得很妥贴的话语连接起来是不够的;相反,一部悲剧,即使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差一些,但只要有情节,即只要是由事件组合而成的,却可在达到上述目的方面取得好得多的成效。另外,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还有一点可资证明:新手们一般在尚未熟练掌握编排情节的本领之前,即能娴熟地使用语言和塑造性格——在这一点上,过去的诗人也几无例外。b.性格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类似的情况也见之于绘画:一幅黑白素描比各种最好看的颜料的胡乱堆砌更能使人产生快感)。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它之摹仿行动中的人物,是出于摹仿行动的需要。c.思想第三个成分是思想。思想指能够得体地、恰如其分地表述见解的能力;在演说中,此乃政治和修辞艺术的功用。昔日的诗人让人物像政治家似
本文标题: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43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