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近年来加工贸易遭遇要素成本上升
近年来加工贸易遭遇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和管理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珠三角地区众多加工贸易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在2009年底举行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上,省长黄华华提出了推动全省加工贸易销售市场、生产方式、产地和发展方向“四个转型”,实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集聚配套“四个升级”的新思路,并明确了2012和2020年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深圳市宝安区作为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开展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区之一,加工贸易出口占深圳市的“半壁江山”,约占广东省的1/4及全国的1/10。本文以该区为例,对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进行研探。一、宝安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一)宝安区加工贸易在珠三角和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宝安区地处珠江口东岸,濒临港澳,具有先天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宝安区以发展“三来一补”为突破口,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外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加工贸易是宝安区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达90%以上。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2004年为524.06亿美元,2007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1046.99亿美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04-2008年宝安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21.39%。从加工贸易出口的地位来看,2008年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635.12亿美元,占深圳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57.86%,占广东省和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24.30%及9.41%。从外贸依存度来看,2004-2008年宝安区加工贸易依存度和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平均高达443.64%和256.90%,虽整体呈现稳步下降的态势,但依然可以反映出加工贸易对宝安区经济影响巨大。(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1980年代初期,宝安加工贸易产品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或初级的原材料加工,这种初级国际分工格局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近年来加工贸易增值率持续提高,宝安区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转变。从加工贸易增值情况来看,2004~2006年加工贸易增值率为30%左右,2008年已达到54.2%,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本身已表明宝安区加工贸易产业加工环节在增多,正在不断升级。从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宝安区外贸出口增长的支柱。2008年,宝安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80.65亿美元,占宝安区出口总额的53.5%。其中,2008年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306.7亿美元,占宝安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57%,占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的48.29%。经过30年的发展,宝安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与邻近的东莞一起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通讯和机电设备生产综合体”。(三)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结构呈现优化之势宝安区加工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与外商投资是分不开的。2008年宝安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12.08亿美元,占深圳市的30%。2008年,宝安区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24.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8%,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有33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落户宝安,在宝安区投资设立了81家企业。比较著名的世界500强企业有:艾默生电气、富士施乐、东芝、佳能、富士康、西门子、拜尔等,绝大多数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此外,根据2008年宝安区企业发展调查报告:接受调查的三资企业中,有792家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占全部被调查三资企业的比重为9.6%,高出内资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企业的比重3.1个百分点。②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加强研发活动,使得宝安区加工贸易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国际同类产品可以保持同步,这对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实现技术本地化具有重要意义。(四)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宝安区的加工贸易主要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自2001年进料加工业务量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超过50%以来,进料加工一直呈扩大趋势。在出口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属于受托性质的来料加工业务,在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反映加工贸易已实现由受托性的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性的进料加工为主的转变。鉴于进料加工对国内产业配套能力的带动和促进能力大大高于来料加工,来料加工比重的下降和进料加工比重的持续上升,本身就显示出近年来宝安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富有成效。此外,宝安区加工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龙头,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和塑料制造业为辅助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这些行业的国内采购配套比例不断上升,其突出的表现在保税深加工结转即“转厂”形式,已成为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大大促进了加工贸易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层次发展。二、珠三角加工贸易发展问题再探讨(一)加工贸易对地方的贡献是否被低估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总体仍处中低端环节,因其附加值偏低、劳动密集度较高,近年一直为理论界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所诟病。表面上看,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贸易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然而,加工贸易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容忽视。笔者采用贡献率分析法对宝安区近5年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进行了测算③,结果显示2004-2008年宝安区加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分别为38.27%和7.23个百分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宝安区加工贸易出口增幅出现一定下降,加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仅为1.7%,即宝安区当年13.2%的经济增长当中仅有1.7个百分点是由加工出口增长拉动的。可以预计,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出口市场的缓慢复苏,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加工贸易仍将会是宝安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但出口贡献率和拉动能力的持续下降也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此外,“免抵调库”也可视为加工贸易对地方经济的一大贡献。鉴于企业可因出口获得退税,又因企业缴纳增值税与退税免抵,产生中央库与地方库调库现象;而调库部分可视同出口企业缴纳增值税,地方政府因此可获25%的分成。来自深圳市税收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11月深圳“免抵调库”收入为245亿元,占国内增值税的44.5%。其中,宝安区的免抵收入约占深圳全市的四成。(二)如何正确看待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宝安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虽然反映出宝安区拥有强大的制造竞争力,但也可能会夸大宝安区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水平。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有较高的比重,并非完全反映中国的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认为中国的出口结构明显高于中国实际收入水平和发展阶段应有的结构。张燕生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仍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即使是高技术产品出口,也有着低增值的特点,研发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仍是中国企业目前发展的最薄弱环节。③另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外资企业在宝安区加工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却大大低于国内企业。事实上,近年来宝安区工业增加值率的持续下降,正是由于部分大企业增加值率太低,拉低了宝安区的工业增加值率。而据深圳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测算,2008年宝安区内资(民营)和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增值率分别达85.83%和91.4%,大大高于外资企业50.53%的水平。不过由于国内企业加工贸易的规模小,影响了宝安区从加工贸易发展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此外,宝安区加工贸易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过去几年已日益显现出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企业采取非独立法人形式,无资本帐户和经常项目帐户,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构成政府规范化监管的模糊地带;加工贸易占用资源、耗费能源多,其经营模式导致加工工业膨胀、加工能力过剩和产能配置重叠;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容易出现行为短期化、管理不规范,较少承担社会责任,容易引发一些社会不稳定问题等。(三)珠三角加工贸易是否将失去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是逐利资本迫于先发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为赢得更丰厚的回报,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所采取的必然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规律。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些企业向广东省两翼和国内其他地区转移的现象。同时,长三角地区等东部沿海省份凭借后发优势,比珠三角起点更高,整体规划布局更为合理,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对珠三角加工贸易发展的竞争压力正逐步加大。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的21.45%,较2000年上升了11.43个百分点;而同期广东省占全国的39.8%,较2000年下降了13.49个百分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已失去竞争优势。对此,应冷静分析,不能妄自菲薄。事实上,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已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并且积累了大量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能人才资源。以宝安区为例,由于加工贸易代工生产模式具有“进境作业”以及“特许经营”的特征,除了加工装配产品成品,还有条件生产各种各样的中间品以及特殊零配件,具有加工的广泛性和深度,正是由于这种产业功能,促使加工贸易在宝安区大量聚集,这就为宝安区产业和国际产业提供了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和特殊层面的产业配套生态,形成比较明显的产业配套效益。三、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一)鼓励大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关联协助中小企业建立由政府资助、由行业龙头牵头组建的产业链合作联盟、市场合作联盟以及研发合作联盟,无疑是加工贸易中小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一条现实路径。在我国,并不缺乏产业策略联盟的实践。2008年底,威盛电子联合微软在深圳宣布成立“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该联盟将整合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供应链,通过威盛、微软等上游芯片、软件厂商协作,让下游厂家进入超便携笔记本电脑产业“快车道”,将目标直接锁定为中小装机厂。威盛和微软利用其在各自行业中的领军或龙头地位,以创新的产业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笔记本电脑产业链条中分散的资源,以期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有鉴于此,珠三角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协助关联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卫星厂,发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研发、品牌经营和低成本加工、市场应变等方面的各自优势,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利用大企业现有的检测、技术培训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工作。鼓励中小加工企业为知名大企业做贴牌加工,利用这些大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营销网络联手占领国内市场。笔者在宝安区调研时也了解到,一些企业确有这方面的需求,例如知名企业艾美特就反映有同行企业愿意将自有生产线交给艾美特代为营运管理。(二)把推动外资加工企业根植本土与发展民营加工企业结合起来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虽然短期内推动了珠三角外贸和经济增长,但由于外资加工企业在经济结构上属于“外部植入性的”,具有很大的“漂移性”;而且由于外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输入,可能不利于在珠三角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这也限制了在珠三角从加工贸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为推动外企扎根本土,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奖励办法,积极为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上下游配套厂商牵线搭桥,鼓励建立股权合作关系,推动具有较高资质的配套企业在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推动外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根植珠三角。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引导和创业指导,扶持符合珠三角产业发展导向的龙头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竞争优势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促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分工协作。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孵化资金支持珠三角高成长民营科技企业,全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在深交所上市融资,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世界级企业,增强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本地根植性。笔者在调研中也注意到,一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存在异地拓展需要,但却担心失去本地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
本文标题:近年来加工贸易遭遇要素成本上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4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