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免疫:指机体识别并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其功能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2免疫防御: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清除病原体产生毒性代谢产物或其他异物的侵害,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功能。3基因工程抗体:指应用DNA重组技术,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合成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产生的新型抗体。4独特型:指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Ig分子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为Ig的细胞特异性,由超变区氨基酸的组成、排列和构型决定,也存在于TCR、BCR的可变区中。5MAC:补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溶菌溶细胞作用(MAC/C5b6789)。6IL(白细胞介素)是指由病毒或其他诱生剂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多功能糖蛋白,具有干扰病毒复制功能。7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8分化群(CD)是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D分子是位于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9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是一类与IgV区或者C区折叠结构相似、氨基酸组成有一定同源性的黏附分子。10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决定移植排斥反应、参与抗原肽的提呈,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HLA:人类MHC编码产物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或MHC分子。12单元型遗传:指HLA单元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13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相应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14专职APC:通常指表达MHCII类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15超抗原:指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多克隆T、B细胞,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16PRR: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17PAMP:是指一类或一群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的、高度保守且为其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需的分子结构。18中枢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不成熟T及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遇到抗原所形成的耐受。19免疫忽视:指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或这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经APC提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这种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现象,称为免疫忽视。20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抗原持续刺激或已致敏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和)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免疫应答。21自身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成分,产生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细胞免疫的现象。22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以T细胞和B细胞同时受累或功能缺陷的联合型免疫缺陷病。23DiGeorge综合征: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或III、IV咽囊综合征。24HVGR(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指受者免疫细胞在移植物抗原刺激下活化,产生针对移植物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25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指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识别宿主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导致宿主全身组织器官的损伤。26肿瘤抗原: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27TAA(肿瘤相关抗原):指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存在的抗原,在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加,且含量多少与肿瘤发展相关。28TSA(肿瘤特异性抗原):指仅在肿瘤细胞表达而正常细胞所没有的抗原。29免疫标记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与相应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胶体金等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检测标记物间接测定抗原或抗体。30DNA疫苗:是将有效免疫原的编码基因插入细菌的质粒中,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直接免疫机体,通过其在体内的表达,来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3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32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33消毒:指杀死物体上一般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不一定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如酒精消毒。34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35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白喉和破伤风菌等。36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37抗“O”(链球菌溶素)试验:是以链球菌溶素O为抗原,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ASO,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38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及甲型副伤寒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的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血清中有无抗体及其效价,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39结核菌素试验:用结核菌素作皮试,测定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40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1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42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而不增殖。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43抗原性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引起流感小规模流行。44Dane颗粒:也称为大球形颗粒,是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血液中,因Dane在1970年首次用电镜观察到而得名。一、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1、基本结构:Ig分子的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组成,两条H链之间、H链和L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2、功能区:1)L链功能区:L链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两功能区。2)H链功能区:H链有4~5个功能区,其中IgG、IgA、IgD有VH、CH1、CH2、CH3四个功能区,IgM、IgE有VH、CH1、CH2、CH3、CH4五个功能区。3、功能区功能:以IgG为例,各功能区的作用是:1)VL、VH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2)CH1、CL是遗传标志所在3)CH2是补体结合位点,通过与C1q结合,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4)CH3是与各种组织表面IgGFc受体(FcγR)结合部位。IgG的CH2和CH3与其穿过胎盘有关。二、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比较内容经典激活途径替代激活途径MBL途径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肽聚糖、酵母多糖、脂多糖、MBL、CRP凝聚的IgA、IgG4起始分子C1qC3MASP参与成分C1-C9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C2-C9所需离子Ca2+、Mg2+Mg2+Ca2+、Mg2+C3转化酶C4b2bC3bBb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bnBbC4b2b3b生物学抗体形成后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三、试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发挥免疫效应:如IFN-α、IFN-β能干扰、抑制病毒的复制。TNF可作用于肿瘤细胞,使之DNA断裂,细胞凋亡。2、调节免疫应答:如IFN-γ诱导APC表达MHCⅡ类分子,促进抗原提呈。IL-2、4、5、6等促进T、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TGF-β、IL-10抑制T细胞的杀伤作用。3、刺激造血:如IL-3、CSF等刺激多种祖细胞和多种干细胞增殖分化。4、促进炎症反应:如TNF-α、IL-1等作为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还可促进炎性细胞聚集活化。四、简述MHC基因的结构特点。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经典的MHCI类基因包括B、C、A三个座位,编码HLAI类分子。MHCⅢ类基因位于I类和Ⅱ类基因之间,编码补体成分C2、C4、B因子、TNF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MHC的结构牲为多基因性、多态性及多样性。(简述多基因性、多态性及多样性概念)。五、试述T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过程。T细胞的起源: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样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分化为祖T淋巴细胞,祖T淋巴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T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过程:祖T淋巴细胞在胸腺皮质浅层发育为DP;在胸腺皮质浅层经过阳性选择,发育为表达CD8或CD4分子的SP细胞,分别获得了识别自身MHCI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能力,即具有MHC的限制性;在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经过阴性选择,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被清除,获得自身免疫耐受性;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六、阐述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外源性抗原经吞噬、吞饮或受体介导进入APC内,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被降解成多肽。粗面内质网内合成并被转运到吞噬溶酶体,在吞噬溶酶体内Ii链被降解,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被转运至APC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七、试述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1、抗原识别结合阶段:TCR/CD3特异性识别抗原。CD4T细胞识别结合APC提呈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CD8T细胞识别结合靶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2、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TCR/CD3+抗原肽/MHC分子给T细胞第一活化信号;CD28+B7等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获得两个活化信号后,T细胞活化,并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3、效应阶段:有Th1和CTL发挥效应。Th1释放淋巴因子趋化、活化巨噬细胞发挥作用;CTL通过细胞裂解和凋亡两种机制导致靶细胞死亡。八、试述固有性免疫的组成及其作用。1、屏障结构,包括1)皮肤-黏膜屏障:物理屏障作用、化学屏障作用、生物学屏障作用;2)血-脑屏障:能阻挡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3)胎盘屏障: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遭感染。2、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固有免疫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清除致病微生物的重要效应细胞。3、NK细胞,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主要是ADCC作用和分泌穿孔素、颗粒酶致靶细胞调亡。4、正常组织体液中的抗感染分子,如补体系统、防御素、细胞因子、溶菌酶、干扰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脂质介质等。九、试述青霉素引起全身过敏性休克的作用机制。十、试述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为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1)Ⅱ型超敏反应: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与肾小球基膜具有共同成分,链球菌感染后产生抗体(IgG、IgM),抗体结合肾小球基膜,激活补体、ADCC、调理作用,损伤肾小球基膜。2)Ⅲ型超敏反应:链球菌抗原刺激产生抗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膜沉积,激活补体,引起血管炎症;补体活化释放的趋化因子吸引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溶酶体酶,造成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血管损伤、基膜暴露、释放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活化,5-羟色胺释放,形成血栓,致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坏死。十一、阐述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主要与MHC、Ig基因、T细胞受体基因、凋亡基因等有关,如携带HLADR3的个体易患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SLE、重症肌无力等。2、抗原因素: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自身抗原的改变;分子模拟;非特异免疫细胞刺激剂。3、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逃避“克隆清除”或紧急突变机体因素;T、B细胞活化
本文标题:微生物免疫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5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