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七章 苏联的演变与俄罗斯的
第七章苏联的演变与俄罗斯的重振第一节苏联的发展、演变与解体一、战后苏联政治经济发展与对外战略的演变(一)战后苏联的政治体制与改革1、战后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2)权力集中于党中央和政治局3)实行干部任命制和高层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4)建立中央检察机关,缺乏民众监督和约束机制5)建立民主法律制度,强调国家专政和镇压职能6)严格控制意识形态,以政治批判方式处理思想分歧和学术争论。弊端:1)法制不健全,政治民主逐渐受到破坏;2)以党代政,党政不分;3)个人崇拜恶性发展,集体领导名存实亡4)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权力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5)党和国家机关官僚主义浓厚,腐化盛行,严重脱离群众6)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泛滥,对时代变化提出的新问题缺乏科学的理论思考2、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1)批判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2)改革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3)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1、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1)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3)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4)军事实力迅速增强2、战后苏联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1)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2)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来指挥,不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3)国家以行政方法为主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4)长期实行封闭政策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1)缺乏活力与生气,不能够发挥地方、企业以及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进行技术改造2)不能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状态3)不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4)长期压低消费品生产比例,使得人民生活不能富裕5)不能对外开放,难以吸取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自身的发展。3、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1)20世纪50年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端阶段2)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高潮阶段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改革停滞阶段4)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5年,出现了改革的新浪潮5)1985年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三)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1)斯大林时期(1945——1953)2)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3)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首先,同美争夺其次,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涉最后,向第三世界扩张4)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第一,缓和与西方的关系第二,放松对东欧的控制第三,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收缩和放弃政策2、对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苏联实行霸权主义的原因:1)沙俄侵略扩张的继承者2)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两次遭受外敌武装入侵,有很强的不安全感3)外交指导思想的错误4)外交决策缺乏民主和科学二、苏联的演变与解体(一)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演变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改革过程1)加速发展战略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2)《改革与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3)政治体制改革与对外战略调整4)社会出现全面危机(二)“八一九”事件与苏联解体1、“八一九”事件2、苏联共产党解散3、苏联解体三、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和影响(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直接原因2、深层原因1)政治体制2)经济体制3)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4)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5)苏共日益脱离群众,变成了一个官僚阶级的党,丧失了民心。3、外部原因(二)苏联解体的教训1、加强党的建设,使其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创新中创造先进的文化3、要坚持改革开放,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把经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4、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5、坚持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三)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1、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2、标志两极格局的终结3、深刻影响欧洲形势的发展4、独联体填补苏联解体后该地区的力量空白5、影响了各类型国家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二节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经济
本文标题:第七章 苏联的演变与俄罗斯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6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