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基本概念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含义见下。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基本问题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2、人格的性质:第一、整体性(形诸于外,蕴蓄其中。)第二、独特性第三、稳定性(人格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我们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第四、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3、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4、人格理论体系及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00年,弗洛依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新精神分析(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行为学习论(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社会学习论(罗特和班杜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马斯洛、罗杰斯)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凯利)5、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方法:投射测验、自陈测验、行为评定)6、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唯一从整体层面上研究人的心理、探讨人性的科学。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临床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相关研究: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二、基本问题1、人格心理学研究过程的阶段:观察与描述理论与假设检验2、主要研究方法/途径:临床研究/个案研究(casestudies)——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method)——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实验研究(Experimentalresearch)——对自变量进行操纵,由此得出因果性的结论。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一、弗洛伊德的代表性著作:第一时期:《关于癔症的研究》,弗洛伊德与布雷尔合著,其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运动的正式起点。第二时期:《梦的解析》(1900)第三时期:《超越快乐原则》(1920)二、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含义及特点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无矛盾性、无时间性、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更机动和更活跃)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组成。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他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现实性)三、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运行原则:本我id——人格中的动物性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包含在无意识之中(快乐原则)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派生于本我,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道德原则)四、自我防御机制的含义、共同特征、,类型:含义: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特征:1)他们是无意识的,即说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采用他们。2)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特性。类型: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五、焦虑的类型(简述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六、本能(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种是生存本能,另一种是性本能。在后期,生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埃罗斯)和死本能(桑纳托斯)。七、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及其特征口腔期(初生到满周岁)退缩的、依赖的、好嫉妒、猜忌和苛求别人肛门期(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1肛门便秘型:讲究秩序和整洁,过分吝啬或节约以及固执或强迫性○2肛门排泄型:肮脏、放肆和浪费性蕾期(3岁到6岁)(男孩,欧底帕斯;女孩,爱莉克拉)行为轻率、果断和自信潜伏期:生殖期:弗洛伊德最推崇的理想人格能消除本能力量的破坏作用,使之富于建设性,有能力控制和引导他们自身的大量力比多能量。八、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法: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论)2、梦的分析梦的显像:表现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梦的隐意: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4、幽默分析九、评价弗洛伊德贡献:(1)潜意识概念拓展了心理学研究范围;(2)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3)开创了人格心理学临床研究的先河;(4)创立精神分析疗法。如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等局限:(1)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2)过分注重早期经验,忽视人格的毕生发展;(3)弗洛依德把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当成是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观点过分扩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4)过分依赖变态心理和特殊心理现象的资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弗洛依德之所以忽视人的优良品质,就是因为他只重视人的黑暗方面即人的病态方面。第三章新精神分析一、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把握概念)二、阿德勒的人格动力理论(1)自卑感。自卑感虽然是一种不如他人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并非完全是消极的。相反,当一个感到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这时,自卑感就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2)追求优越。阿德勒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很深,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所支配,人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力求优越。一个人有自卑感,就需要将其克服,但要克服自卑,就必须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进一步说追求优越既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前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追求优越的根源是什么?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先天的,所有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东西。(3)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其生命过程中必须完成职业、结婚、养育子女等社会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人们之间必须分工合作,相互协作。所以,人生下来就必然具有一种先天的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概念的提出,是阿德勒对其人格动力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三、简述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含义、类型、产生原因、理解途径)含义: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类型: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②索取—依赖型:这种人喜欢依赖别人的劳动,向别人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③回避型:这种人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企图以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④社会利益型:这种人能正视问题,试图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正确)错误生活风格产生的原因:①器官缺陷②溺爱或娇纵③受忽视或遗弃理解途径:1.出生顺序2.早起记忆3.潜意识梦境的分析四、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1、自我同一性(含义、测量方法):含义: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1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2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2、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之父”)的人格发展阶段(8个)理解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口唇期a)当儿童获得更多的信任感且超过不信任感的时候,这种信任危机就得到解决。b)当危机得到解决时,儿童人格中会产生一种品质,这就是希望。具有希望品质的儿童对人有一种基本的信任感,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较强的未来定向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肛门期a)当儿童学会适应社会规则而又不至于过分丧失自己的自主性时,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危机就解决了。b)由此获得一种新的人格品质,即意志。具有意志的儿童能够面对怀疑与害羞的境地,表现出自我抑制和自由选择不可动摇的决心。3)主动对内疚(3-6岁)性器期a)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或想象,儿童就易于解决这个阶段的危机。b)当儿童的主动性超过内疚感时,儿童就有了目的的品质进入下一阶段。有目的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主动性,具有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怕失败和惩罚。4)勤奋对自卑(6-12岁)潜伏期此时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艾里克森认为勤奋感虽然好,但不能过分)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生殖期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6)亲密对孤独(20-25岁)成年早期没有确立同一性的人和缺乏工作能力的人是退缩的,他们避免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而势必产生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产生混乱的两性关系。7)繁殖对停滞(25-65岁)成年期在这里,繁殖是广义的,它不仅是指生育和照料儿童,而且也包括为下一代的幸福生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自私的品质。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成年晚期或老年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以消极方式应付危机,就会产生绝望和无意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人格发展的第八阶段与第一阶段相连接,构成一个生命的循环或生命的周期。五、比较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综合讨论: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新精神分析学派在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和人格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上以及人格研究方法上都与古典精神分析有较大差别。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强调本我的作用强调自我的作用人格动力强调生物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人格发展强调早期决定论强调终身发展人格研究方法强调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临床方法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历史学分析法,并引进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六、玛西亚关于自我同一性状态理论:早闭型承诺达成型弥散型延缓型探索七、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霍妮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类型:一是显在焦虑,这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二是基本焦虑,这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人格性神经症以基本焦虑为前提)1、基本焦虑(概念)由于无能无助之感与恐惧感,以及敌意导致的内疚感等,使儿童不得不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对父母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这被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2、基本罪恶: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3、基本敌意: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4、简述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的类型及其行为表现:趋向他人(依从型):甘居从属地位,常感到自我渺小可怜,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如果我顺从,别人就不会伤害我)反对他人(敌对型):将生活视为一种搏斗,适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97699 .html